发布时间:2020/10/14 09:53:01
点击:
今天如常打开学院官网,看着首页的通知公告里的本科生拟推荐国家奖学金名单公示。虽然已经很多次打开过这个网址,还是激动难抑,就像我在答辩完成的那天发朋友圈时说的那样:“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够站在国奖答辩的舞台上。”
第一次公开答辩,就是与这个冠之以“国家”之名的奖学金相逢,是难以抑制的紧张。上周五接到通知,需要在周末准备好材料,这周一进行答辩,紧迫的时间安排让我一度想要放弃。
这时,身边的朋友纷纷给予我安慰和鼓励,“试一试吧,万一成功了呢”“至少尝试之后,往后你想起来不会为之后悔”“尝试之后可能会失败,但是放弃永远不会有成功”……我暗暗询问自己:“我真的可以吗?”
但是少年是有一腔孤勇的。从接到通知开始,我一步步按照时间节点准备需要的材料,打印复印证书、写答辩稿、做PPT、找出所需要的证明图片、录像练习、看其他的答辩视频、在熟人面前练习。胡适先生说过:“管他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在一遍遍地删改和录像尝试之后,我心态逐渐平和。准备的这一过程让我有机会全身心地干一件事,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纵使修改答辩稿19遍、练习40余次之后,穿上正装站在答辩场上的我,面对优秀的同级朋友,还是不由得加快语速,脸也有些涨红。最后我幸运地得到了自己期待的结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幸运女神也是会眷顾努力的每个人!
记得我跟家里亲戚说我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学,他们第一反应就是记者或者主持人,但在我一年的学习历程中,我发现新传的无限可能:可以像于智源老师说的那样学好LATEX去做编辑,像杨晓东老师那样去做学术,或是学习臧丽娜老师去做一个幸福的广告人……学院里面的诸多老师给予我不同的但一样重要的想法和机会。
在准备国家答辩的这几天,我有机会安静地回忆了一下自己入学以来的经历。可以用我前几天读到的一句话来概括:“三四月做的事,在七八月自有答案。”从理工科跨越到人文社科,学习考核、人际交往、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巨大转变,让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迷茫和彷徨之中。感谢学校、父母、朋友、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成长的养分和支持!
我也期待未来和学校的更多伙伴一起去进步,“海阔天空地过这一生”。作为一名新传人,讲好山大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2018级本科生 汪龙佳 来自单位:新闻学院 责编:吴文瑶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