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31 09:33:42
点击:
今天下午,将举行明辩杯的第一场辩论赛。我作为评委十分荣幸地来现场观摩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做辩论赛的评委,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挑战。于是,我怀揣激动与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辩论赛的比赛现场。
进入比赛的教室,看到的是一派热闹又有些紧张的景象:正方和反方辩手都已就位,各自用最后的时间进一步探讨着辩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都跃跃欲试;观众们十分期待地注视着在场的各位辩手;工作人员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最后的核对。我坐到评委席上,思绪渐渐飘远。仍然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作为环境学院所属辩论队的一员,在明辨杯中与另一个学院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虽然已经过去一年,但当时与队员们认真的准备、赛前的紧张不安、场上的全神贯注与剑拔弩张,又怎么能够忘怀。
辩手入座,比赛开始。这次的辩题是“得而复失更可悲还是从未得到更可悲”,辩手们先就概念的定义达成共识,并确立己方观点,之后再从对方的陈述中找到批驳点,进行质询与反驳,并且不断强化己方的观点。我看到辩手们有因为紧张而声音发抖的,也有因对方的质询里清晰的逻辑乱了阵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也有对辩题认识不深刻、从而不能很好的化解对方的攻击的……我们去年何尝不是如此呢?其实我们只是比辩手们早接触辩论赛一年、早进行了比赛而已,本质上,大家的起跑线、出现的问题都是类似的,更何况现场也不乏准备充分、自信大方、逻辑清晰、镇定自若的辩手,着实令人佩服。所以,身份标签并不能代表什么。不论作为评委,还是作为比赛选手,都是彼此学习,不断进步的啊。
另外,关于辩论赛本身,去年我作为辩手全心投入我方观点并仔细全力批驳对方观点,主要着眼于一个角度,而今年在评委席上又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了辩论。在双方的对峙中,我看到了自己对这个辩题不曾思考到的角度。其实辩题本身,不就是我们对一个观点、一件事情的思考吗?辩论的意义也大抵在此,即刺激辩手、评委以及观众每个人的深度思考,强化我们的质疑精神。思考后发现,我们之前或许带有偏见,或者过于片面,从而进一步反思,对我们的生活更具指导意义。我想,辩论的意义也在此吧。
【作者:2019级本科生 李亚倩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王浩铭 蒋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