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颖

发布时间:2020/11/26 08:52:59   点击:  

11月26日 星期四 晴

作为一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度过了新奇的探索时期后,我和同学们已经习惯了研究生生活。目前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专业课的学习。今天,是一周一会的环境生物工程课程,今天的学习模式是同学们按课本上的不同知识板块准备,依次进行讲解。

今天学习的大方向是生物修复技术,我在大学的专业课课程中接触到的相关知识比较少,所以很期待从这节课学到一些新知识。上课后,同学们分别从生态修复的概念、特点以及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等进行讲解,还介绍了生态修复在污水、大气、固体废物中的应用。从这节课上,我知道了早在1972年,生物修复技术就被应用于处理泄露的汽油,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生物修复”得到政府环保部门的认可,成为环境工程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这让我想到,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位努力的科研人士,作为科研工作的“小白”,我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为科研进步添砖加瓦。同学们讲解时,除了对课本上的理论进行详细阐释以外,还通过查阅文献为我们扩展了很多相关知识,他们认真的态度值得我学习,同时我暗暗下定决心,在我下一次汇报时也要更加仔细地准备。

在听讲过程中,我想起了潘安湖生态修复案例。通过生态修复技术,使原来的采煤塌陷地区“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课后,我又去查询了潘安湖案例,其中用到了今天上课提到的动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的技术,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而后引入适合当地生存的植物、动物来进一步改善土壤质量和水体质量。同时运用京杭运河进行生态补水,从而实现“黑色贾汪”到“绿色贾汪”的转型发展。

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我对生态修复这一技术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这项技术具有优于其它技术的优势,但也存在限制其发展的因素。这也提示我,科研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在学习知识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将其扬长避短,让某项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更加优良的作用。九尺高台,始于垒土,希望自己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打好基础,从而摘得属于自己的科研之星。


【作者:2020级硕士研究生 王颖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郭涧蕙 蒋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