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物馆参观者 王浩南

发布时间:2021/02/23 16:43:42   点击:  

2月2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上午,我再次来到山东省博物馆参观,想趁着开学前的最后时间给自己“充充电”。其实昨天下午已经来过一次,因为现场设备检修,吃了个“闭门羹”,便悻悻地回家了。

博物馆分为三层,设置了大大小小20余个展厅,每个展厅都分为不同的主题,而讲述古代史,包括史前文明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二层的几个展厅。在第六展厅,我终于看到了“活”历史,这里讲述的是史前文明,或者说是人类文明的“预备状态”。在第一个展柜里,展出了大大小小十余件猿人、智人的头盖骨,在齐鲁大地上,30至50万年前,就有了沂源猿人活动的踪迹,他们大约和北京人处在同一个时期,已经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了。曾经有人认为,人类文明只有一个中心,不过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人类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有多个中心。今天,我们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也应该时刻注意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的大繁荣大发展。这个展厅还展出了众多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实物,山东大学也参加了其中的一些发掘工作。

在二层的其他展厅里,展出了许多古代的陶器,其中有不少是食器和酒器,此外还有“粮仓”“牛”“猪”等陶器作品,这些反映了我们这个农业民族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殷殷期盼。在众多的陶器中,有一件唐三彩,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偌大的博物馆里,这件唐三彩排不上“位次”,至少她还没有被称为“镇馆之宝”。而之所以注意到她,是因为整个人物塑造,让我想起了春节期间成功“出圈”的一个舞蹈——《唐宫夜宴》。该舞蹈以唐代仕女陶俑为创作灵感,生动展现了盛唐时期仕女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全过程,节目辅以“5G+AR”技术,将“妇好鴞尊”“莲鹤方壶”“千里江山图”等国宝级文物搬上了舞台,这种“文物+科技”让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有一个专题展厅——《衣冠大成》,重点介绍明朝的服饰文化,有朝服、常服,还帮助人们区分“袄”和“衫”,这些衣服构思之巧妙,做工之精细,绝非电视剧里的古装可以比拟。在展厅的最后,还展出了今人根据明代服饰改良出来的服装,将艺术性和适用性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到了中午,我勉强参观完了三分之一的展厅。眼前这些历史文物,是这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讲述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我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根上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而这些自信从何而来,我想,它来自于我们的历史,体现在开放、包容与创新之中。


【作者:辅导员 王浩南 来自单位:临床医学院 责编:王浩铭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