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险·针平安”团队成员 李靖远

发布时间:2021/02/24 22:01:15   点击:  

2月24日 星期三 雨

在2020这个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医疗行业更多的为大众所熟知,其中针头使用安全问题得到重视。本着想实现打针“无疼”的愿望,我们开展了与微针有关的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要想打针不疼,我们首先想到就是针头的直径大小与针头插入的位置变化。众所周知,针头越小,插入的位置越浅,疼感就越轻。而微针恰好就完完全全地满足以上条件。微针区别于传统针头的主要特征当然是其直径的微小,不同于传统针头平均0.7mm的直径,微针的直径更加细小仅有300um且长度大多在25-1200um 之间,这个长度可以打开皮肤最外面的角质层,同时不会伤及真皮层,没有触碰到位于真皮层的疼觉神经就没有明显疼觉的产生。但其针头的长度也有着一定的弊端,使其只能通过经皮给药的方式给药,而目前用给临床病人的给药方式主要是静脉给药。并且由于某些药物本身具有刺激性,刺激血管黏膜,其只能通过肌肉给药的方式注射,这也是微针目前不能满足的地方。

调查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开始思考,既然微针在静脉给药和肌肉给药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那么能不能发挥其长处扬长避短呢?经调查发现,在传统的经皮给药中,角质层的阻碍导致输药效率降低以及大分子药物无法经皮给药等问题,而利用微针进行输药就可以使给药效率提高约4个数量级,并且大分子药物也能通过皮肤。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微针材质的不同其所起的效果于作用也是截然不同的。

随之我们调查了现有市面上的微针,其材料主要是硅、金属(不锈钢、镍、钯以及钛等)、玻璃和聚合物等,其中硅是现有人造微针中的主要材料,但随着现代科技的逐渐进步,各种可溶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其中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无毒性,且易溶于水,是一种理想的用于可溶性微针的材料。通过调查,我们知道要想制作壳聚糖微针可以采用微模塑法,先以不锈钢微针为阳模,制备出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微针模具,然后以壳聚糖为填充材料,常温常压下通过离心法制备出了结构规整的壳聚糖微针。此外,通过进一步和荧光染料、金纳米棒和金纳米笼等材料共混,制备出了壳聚糖复合微针。该微针不仅可以有效克服皮肤真皮层的生物屏障,增加药物传输效率,而且具有潜在的药物缓释和近红外光光热治疗应用价值。而其中运用最多的硅制人造微针的生物相容性差,断裂后残留在皮肤内的碎片可能进入血管和心脏,甚至引起死亡等恶劣后果。

在线上调查了解完微针后,我们决定在线下进行一场去往医院的调研活动,毕竟要实现打针“不疼”,减少患者疼痛的愿望,医院才是最终的实施地点。通过采访医护人员关于微针运用与目前传统针头的改进方面的问题,我们发现,在正规的三甲医院,临床医师对于微针的了解较少,毕竟在临床主要是静脉注射占据一片天,反而在医美方向,微针已经得到运用。那怎么才能让微针真正地运用到医药方面呢?哪些是通过经皮方式给药的呢?

我们想到了膏药。普通膏药的作用原理是通过皮脂的溶解作用与角质层的软化、脂溶性、挥发性,及刺激性药物通过汗孔,达到真皮内,进一步到达皮下组织,使膏药中的药物有效成分逐步释放被吸收,从而产生对病症的治疗作用。那么如果在这普通膏药上安装微针呢?有了微针的作用,药物渗透的效率会大大提升,但这目前也还只是我们的想法。要想改善膏药的使用体验,还是要先了解它的优缺点,毕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我国,膏药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内经》中就有其贴敷用法的记载,膏药从古至今的主要问题就是致敏,有些是因为用药含有生姜、肉桂、白芥子、麻黄等成分容易引起过敏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膏药成贴剂辅料的原因,微针的运用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总而言之,微针的未来可期,无疼觉的治病过程是多少患者的期许。期待着我们通过后期的研究,发现微针运用的更多前景,让其真正地克服难题,走到医学临床的战场上,造福更多被疾病折磨的患者。


【作者:2019级本科生 李靖远 来自单位: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责编:王浩铭 赵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