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3 09:53:55
点击:
昨天,5月22日,这是个令全体中国人民都心痛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们敬爱的、伟大的两位院士——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相继去世。那一天,同学们讨论的话题都变得沉重,朋友圈、微博都被“送别院士”“国士无双”刷屏,使人看了一阵阵心痛。
对于这两位院士,一位是我们从小在教科书里见过的、人人都认得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是我们不太熟悉但是依旧是国之脊梁的 “中国肝脏外科之父”。这两天,我也阅读了很多报道、资料,想更深地了解一下这两位院士,很多报道都令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落泪,真的是深深感叹自己与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多么自豪。所以我想在这篇日记里,记录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关于两位院士的事迹。
《杂文选刊》曾记载过袁隆平院士的自述,深刻地反映出一位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他对钱财名利的淡泊态度。他说“我稍有点名气之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这跟人生观有很大关系。如果为了名利,我早就到国外去了。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0年曾以每天525美元的高薪聘请我赴印度工作半年,但我认为,中国人口这么多,粮食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在国内工作比在国外发挥的作用更大。”1990年,那是30年前,联合国以这么高的薪资聘请袁院士足以说明他的成果是世界瞩目的。面对高薪和高荣誉,袁老心中想的全是中国人民吃饱饭的头等大事,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联合国的邀请,把全部心血首先倾注在祖国大地上。袁老这样说:“至于荣誉,我认为它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意味着‘到此为止’,那是一种鼓励,鼓励你继续攀登。”这种荣誉观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将荣誉视为鼓励而不是资本,继续潜心做该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金钱,袁老是这样看待的:“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是不能生存的。但钱的来路要正,不能贪污受贿,不要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另外,有钱是要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该用就用,但是不挥霍不浪费,也不小气不吝啬。够平常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拿那么多钱存着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种朴素的金钱观在老一辈科学家中似乎很常见,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当代年轻人有时在奋斗的路上常常因为金钱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前进的方向,如果可以秉持袁老他们这种金钱观,也许就会抵住诱惑、坚定理想信念,活得更加透彻明白。
吴孟超这个名字,或许不是相关领域的人并不熟悉,但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肝脏外科领域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在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他曾说过“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吴院士的一生做了很多外人认为“惊险无比”但他认为“义不容辞”的肝脏外科手术,始终走在肝脏外科的最前沿。他曾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为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摘除了肝母细胞瘤,婴儿的器官稚嫩,手术实在是危险无比。当年那个4个月大的婴儿,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很多人都认为吴老一生传奇,万万不可在晚年再冒险做挑战性的手术,但是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曾经果断地说过:“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都懂科研之路不是一帆风顺,何况是医学这种关乎生命的行业。我常常在科研道路上产生畏难的心理,觉得比较难的东西就不要尝试了,但是不尝试、不去全力做,怎么知道行不通呢?
双星陨落,祖国失去两位栋梁。忆逝去院士,唤奋斗初心。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国士无双,后辈需秉承科研创新态度、爱国利民胸怀,坚定不移、继续前进。
【作者:2020级硕士研究生 曹珍凤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甘传昀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