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作品征集】文化传播学院教师 许丙泉

发布时间:2021/06/07 09:01:53   点击:  

《青春山大诗意风华 ——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

今年是山大建校120周年,也是我来到山大的第21个年头。研究生毕业后,我到山大威海校区工作,从山大的一名学生成为山大的一名教师,也已经15个春秋了。

看看校园仲夏的景象,百廿山大青春洋溢,风华正茂,精神抖擞,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校园里的青年学生,让人更加感动。他(她)们意气风发,活力四溢。有的走在通往教室、图书馆的路上,精神昂扬向上,表情自信从容;有的在路上跑步,或在操场上健身,英姿飒爽,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有的呼朋引伴,流连花丛,徜徉山林,欢声笑语和鸟儿的歌唱共鸣,靓丽容颜和鲜花一样娇艳。头顶上蓝天悠远,白云翩翩,山林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帆影点点,浪花朵朵。海是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眼前景象引人驰骋想象,放飞梦想。我两鬓斑斑,早已不再是青年,仍然这样浮想联翩,那些年轻的心该如何燃烧起激情的火焰,如何编织梦幻,向往美好明天!

又看到在树荫下、花廊里,在湖畔、河边,有学生正在手捧书卷,或大声诵读,或默念沉思,或摇头晃脑,或来回踱步,沉浸在精神世界里。在山大校园,这样的景象当然司空见惯,并不稀罕,但每次都让我不由赞叹,现在更增添几分感动。青春和美景相辉映,学生和学校齐发展,共同放飞理想追逐美梦。他们读的是什么?我想一定是诗歌,青春年华好读诗、学诗、作诗,校园里处处充满诗意。眼前正是一幅青春山大、诗意风华的美好画卷。

回到家里,心绪难平,想起自己2000年初到山大读研时的情景。虽然那时已是而立之年,但也是那么年轻。第二年就是山大建校一百周年,盛况空前,红火热烈,激动人心。那时是怎样的我?我不由走到书柜前,信手翻看照相册、记录本。让我吃惊的是,眼前赫然有一首诗歌,题目正是《走过山大校门》,一首抒发我初到山大心情的诗歌:

每当走过山大新校校门,

我仿佛总感觉重任在身。

脚步不由变得沉稳坚定,

心中涌起庄严郑重之情。

我不禁回头端详,

看这力量来自何方。

它像一座巍峨屹立的山峰,

人们就从这山下门中通行。

底部的根基坚实凝重,

通体的颜色浑厚热情,

而看那高高的山峰,

那昂首傲立的尖顶,

它指向无尽的苍穹,

引人向更高处攀登。

啊,我们有深厚的根基,

也肩负着沉甸甸的希冀,

我们有向上的永恒方向,

但也曾经历探索的迷茫。

没有人能不劳而获,

灵感都是奋斗所得。

我向校园张望,

一片广阔活泼的景象。

一座座楼房端庄大方,

像饱学之士令人敬仰。

有的在阳光下闪耀光芒,

有的在树荫中沉思默想。

粗壮的法桐仪态翩翩,

挺直的白杨直上霄汉。

古老银杏绽放新叶,

各色灌木错落隐约。

四季花儿争奇斗艳,

碧绿草坪娇嫩新鲜。

在这整洁美丽的校园,

谁不自豪,谁不感叹!

每个人的脚步来往匆匆,

仿佛担负着崇高的使命,

有学生在树荫下闲坐,

面前也有几本书摆着,

不时响起的欢声笑语,

传递青春的生命活力。

我也是其中一员,

都怀抱同样心愿,

在这个伟大的新世纪,

谁甘心青春白白流逝?

谁不愿能大有作为,

谁不愿让一生无悔?

这时我的心变得沉重,

但我也变得更加年轻,

我不由地要昂首挺胸,

汇入这来往的人群中。

我仿佛看到层层波浪,

涌动潮流,随巨舰远航。

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确实很兴奋很激动。自己喜爱诗歌,大概也是对诗歌,对“诗意栖居”的梦想,支撑我几经周折,最终考研成功,走进山大校门。山大正是一个诗意浓郁的学府,出了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研究学者。诗歌是文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山大则是诗歌的家园、殿堂。梦想成真,眼前一片壮丽辉煌,不禁心潮澎湃,要放声歌唱。靠多年对诗歌的揣摩,也向那些光辉的榜样学习,写出这样一首诗歌。但那时很腼腆,没有信心,只是自娱自乐,比着葫芦画瓢,弄出这些竖排的句子。在山大校园里,文学名家辈出,杰作佳篇琳琅满目,自己只是尝试,从未受过专业训练、明人指点,只是高兴了咋呼几声,给自己听,自己高兴就行,怕别人看到笑话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读来仍有些不好意思。但白纸黑字,确实是自己的青春痕迹,而且和山大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这些句子中,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诗意,有美好的理想,有力量有勇气,即便是那些显得做作的多情善感、似乎虚夸的壮志豪言,也只觉得非常可贵,很有意义。感谢山大,正是山大深厚内蕴、悠久历史和蓬勃的生机活力、青春风华,才让我写下这些句子。而现在山大的发展,让我又重温往日岁月,再读这首诗歌。

心情怎能不激动?想到自己到山大这二十一年,眼看着山大不断发展,许多蓝图变成现实,谱写出激动人心的诗篇。当年走过的那个高山一样的新校大门已换成新模样,更显端庄大方、坚毅沉稳,广博开放、气势磅礴。大门对面的图书馆一览无余,那是知识的无尽宝藏。图书馆后面是2010年落成的知新楼,近140米的高度,显示追求卓越的崇高精神。校门、图书馆和知新楼正好组成一个“山”字,正像一座雄伟巍峨的高大山峰,也和校徽上的泰山形象相呼应,令人顿生无比崇敬神往的感情。

我在山大威海工作,对威海校区的发展更加熟悉。与十五年前相比,威海校区更加漂亮。省级花园式单位自不必说,一座座新建筑拔地而起,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和谐,意趣盎然。玛珈山上建起两座圆身圆顶的天文台,山下有方正灵透的闻天楼,文心湖畔有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的知行楼和知行会堂,学生生活区的芳华园新建成十七层的宿舍楼。虽然威海是避暑胜地,但全部安装了空调,学生生活舒适,自然更多芳华。

威海校区的校门和济南中心校区的校门样式相似,更显几分优雅精致。中心校区有“大哉孔子”的雕像,威海校区文学楼前也落成了“先师孔子”的雕像,身着儒服,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地望着莘莘学子,也注视着对面即将竣工的新楼群。校区逐渐成为威海高区的文化、教育、思想、商贸的中心,一派快速发展、朝气蓬勃的景象。我也去过青岛校区,靠山临海,一大片别致园林、敞亮楼房,更显壮丽恢弘的气派。

学校发展有高楼大厦的建设,也更有学术文化地位的提升。正是在威海校区,在知行会堂中,去年11月3日召开了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宣读《新文科建设宣言》,依托山东大学成立的“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山东大学有悠久深厚的文科底蕴,名家辈出,成果丰硕,在当代新文科建设中引领潮流,开拓前进。今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山大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站在威海校区文学楼前,放眼校园,一片片森林郁郁葱葱,一处处花丛锦绣灿烂。怎不振奋激动!过往辉煌,前程远大,民族复兴,“一带一路”把中华民族带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正为当代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多贡献。

山大迎来建校120周年,踏上快速发展的新台阶。激动之余,感恩山大,感谢老师的培养、同学的帮助,也很高兴再读起当年的那些诗句。文辞浅陋,但敝帚自珍,难忘初心。它保留了自己的青春记忆,更受山大浓厚热烈的校园文化感染,得益于山大永立潮头追求卓越的崇高精神。虽然我再没有写过那样稚拙的文字,但这么多年来,总是被那种激情所鼓舞,要不断奋斗、追求。

山大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此时此刻我更要由衷赞美:青春山大,诗意风华!

注:本文为“百廿校庆作品征集”活动投稿。



【作者:教师 许丙泉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甘传昀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