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作品征集】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 林竹

发布时间:2021/07/09 11:03:45   点击:  

邂逅百廿风华

2002年9月,我大一。早起在晨光里读书。秋日的天空总是高远,身边栽下不久的一棵棵新木不成浓荫,却有灼灼的绿意,与十八、九岁对新生活的期冀最是相衬。脚下随意转着圈,偶尔抬起眼来,迎面三五步外一位老者,头发花白一丝不苟地抿在脑后,清瘦地脸面上架着一副黑框的眼镜。他负手散步,与我一个照面间微笑地点了点头,如同在这个校园里碰到过的很多师者,亲切蔼然。回到宿舍,枕边依然翻着昨日夜里读的诗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封面是作者的肖像——华发、黑框眼镜和那清矍面庞上熟悉的笑容。在一个秋日晨光里,在山大百年校庆后新栽下的世纪林中,我邂逅了二十世纪诗文双璧大家余光中。

2015年6月,我在山大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又要送走一级学生离校,去开辟人生的新路。我与同事赴臧乐源先生家,想求几句毕业的寄语。先生听闻来意,欣然应允。他腿脚不便,颤巍巍地将我们让进里间,取过纸笔便写了起来——“大时代的弓弦/正等待年轻的臂力/天南海北/都有用武之地”。那些自臧克家先生笔下呼出的诗句仿佛跨越了近80年的流光呼啸而来,又裹挟着新时代的风向远方奔去,耳边是父子两代人的诗句“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我的美好心愿/永做一名教员!”

……

在1929年的风雨飘摇中,在1978年的改革春风里,我恍若看到26岁的华岗,81岁的成仿吾,两位《共产党宣言》的译者、山东大学的校长比肩而立,手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种。

在1949年,或许是春天,我恍若看到冯沅君与陆侃如夫妇携手迈进山大的校门,卅载时光成就了古典文学研究历程上的一代宗师双子星,山大也成为他们相濡以沫、伉俪情深的山盟海誓之证。

1936年,我是朴俭静素的山大人,在老舍的目光里看青山碧海边,看海上多国的军舰,胸膛里是红热的心、骨子里是强毅的精神。

2020年,我亦化作白衣执甲的战士,肩负重托、逆行而上、救民于危难,谱写伟大精神谱系中一段“东齐鲁”的山大神话。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我在山大120年的时光中肆意泅渡,得以与先贤比肩,得以与高尚的灵魂对话。在山大这样一所承着这个家国百廿的历史、载过四万万蓬勃青春的地方,正是那些笔墨中的、书册里的,口口相传的、亲眼所见的,曾与之对视凝望或是诉尽衷肠的有温度的山大人,构筑了山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平凡渺小如我,有幸于第101年与其相逢,只得其20载荣光,却能循着这鲜活的温度、学源的血脉上溯或是横渡,挺立为人的脊梁,开拓精神的家园,从此懂了信念如磐,也播一颗梦想的种子。

百廿风华中群贤雾列、学者星驰,你我也不过是洪流中一朵细浪,宙宇中一颗星子,然而弦歌不辍、华章待序,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吾辈皆在其中。


【作者:党委副书记 林竹 来自单位:经济学院 责编:国千卉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