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14 19:34:32
点击:
作为硕博服务团第五分队,我们分队的主题是“弘扬运河文化,传承非遗精神,助力文化自信”。因此,我们首先采访了枣庄市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并深入了解了枣庄地区非遗申报、评级、保护和利用开发情况和非遗中心近年来非遗月、非遗日、重大纪念日的主题活动。
作为一个来自枣庄市的民俗学专业学生,我对这次采访的印象很深。这次实践是真正在家乡的文化馆见证本地的文化事象逐渐典型化并被定格,逐渐发扬光大的过程。比如烙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市场的要求,烙画这门传统技艺也不断推陈出新。其载体从葫芦到木材再到建筑用的板材,从素色到上色,内容从山水到动物再到如今契合时代发展的各种物象,充分展现了非遗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的实质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多元化,这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感受。除了定期的非遗月非遗日宣传活动,文化馆还会组织召开各项“非遗进校园”“非遗下基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非遗作品征集活动”等等。最近还有针对枣庄特色美食展开的专题活动,如辣子鸡烹饪大赛、台儿庄黄花牛肉面品尝大会等等。这些活动的便民性、生动性让我真切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地的无限可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与严格的联合国非遗公约或复杂的名录申报流程有关,而是切实影响到每一个人生活的地方特色文化,让市民能够真正感受到烟火气息的家乡记忆。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具有可行性和推广价值的——让人们对非遗有印象的不只是文字、图片,还有歌声、舞姿和美妙的味道,还有数不清的儿时记忆。
这次实践也遥遥呼应了我在课堂产生的一些疑问。民俗即所谓“有关民众生活的学问”,一向强调感受生活,体悟民众的真实想法和个体诉求。但成长于民俗之中的非遗在刚入学的我看来却是有些格格不入的。文化事象与民众生活割裂开来,被束之高阁或者成为展品,这如何才能强调生活感和个体诉求?而这次的实践告诉了我答案:记录和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市民生活服务的。通过系统化的宣传,大家得以对这些文化事象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事象的经济、文化、思想价值为生活服务,这就是非遗的价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期待明天的实践新收获!
【作者:2020级硕士研究生 孙华月 来自单位:儒学院 责编:王丽薇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