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15 21:10:16
点击:
昆曲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昆曲文化在如今被称作“失落的艺术”,昆曲艺术的传播具有极大的探索空间。因此为探索昆曲传承新模式,“惊梦”调研团展开相关实践活动,利用公众号运营等方式致力于使“千禧一代”了解与喜爱昆曲文化。
我参与的环节便是“昆曲与电影”这一主题推文的制作。在确定选题之前,队长首先征集了我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在保证独创性的基础上,大家进行了激烈的“头脑风暴”。我前段时间观看了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因而对昆曲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加入了本篇推文的制作。
我负责的是文案创作,在与同伴协商后,我们一致认为以对话体引入,卡片式介绍剧目会更加直观、自然。接下来我们便分头进入资料的查找阶段,在查找的过程中我发现,昆曲是首先在传播媒介上做出改变的戏曲种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并未普及时,众多昆曲经典剧目已经被搬上了大荧幕。在对剧目进行初步筛选之后,我们便对其主要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了文案初稿,然而结果并不理想,队长指出了我们文案的致命问题:语言风格不适合年轻人。的确,初稿主要是从影片上映时间、主要内容、主旨要义等方面进行资料的堆砌,语言风格较为古板,因此我们进行了全篇文风的修改。在艰难的修改之后,第二稿相较于第一稿语言更加简练,表达也更加通俗易懂,然而依旧没有达到“让年轻人喜欢昆曲”这一标准,我们马上又投入到第三次修改之中。最终定稿与初稿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行文加入了很多网络热词、热梗,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可以说是真正“昆曲er的追剧日常”。
在本次推文的制作过程中,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对文案的反复打磨与修改里,但我并没有觉得枯燥无聊,反而对新时代昆曲文化的传播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昆曲没落,我们觉得究其根本是因为昆曲文化多年来一直没有创新的传播方式能使其真正走入大众视野,因此我们实践团队渴望在此方面作出贡献。然而,从几次三番被退回的稿件中可以看出,立志做出创新的我最开始依旧落入了传统古板的昆曲普及误区之中,虽然在后续的修改中做出了改变,但这仍能从侧面反映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任重道远。
《剧种·剧目·剧人》中写道:“昆曲独占戏曲鳌头两百余年,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剧种能与之抗衡。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之倾倒。”我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昆曲,爱上昆曲,让昆曲在新时代依旧焕发夺目的光彩。
【作者:2020级本科生 徐然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王晓萍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