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18 20:49:07
点击:
今天是我在枣庄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实习的第一天。作为一名英语笔译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充满了好奇。而暑假的自由时光则刚好给了我这个宝贵的机会。枣庄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热情,在了解我的专业情况和实习诉求以后,当即表示欢迎。就这样,我开始了在枣庄市文化馆的实习生涯。
来到的第一步当然是了解枣庄市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在获得负责人的许可之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对于各个项目非遗申报书的翻阅。和传承人宣传、非遗事象推广宣传不同,非遗申报有一套非常严格完善的流程和标准。因此,我在这些申报书中看到了与非遗宣传活动不一样的严谨周密。同时,不同项目、不同时期的申报情况也各有特色。
下午,我有幸参加了枣庄市文化馆新城区非遗展馆的布展会。据了解,这次新展馆的建设旨在向枣庄市建市70周年献礼,非常具有纪念意义。会议结束后是实地考察,非遗中心工作人员、设计师、各区县非遗传承人、文化保护单位将一同见证新展馆的建立。参与的过程让我大为震撼。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综合运用各项数字媒体技术充分展现枣庄市非遗成果,让民众随时感受到更为真切的、熟悉的、有价值的本土文化,如何让枣庄市各级非遗事象被更加系统、立体地呈现,这都是工作人员们反反复复核对、讨论的细节。每一个展台背后,都凝聚着大量工作人员的汗水。
经过一天的实习,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又有了新的认识。只有时时刻刻意识到非遗的活态性、时代性、地域性,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地方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保护时避免固化,开发时重视传承,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结合时代,才能在社会剧烈变化的今天让非遗、让文化发挥他们的应有之意。
【作者:2020级硕士研究生 夏爽 来自单位:外国语学院 责编:王晓萍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