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29 21:54:44
点击:
2021年8月28日,是我的19岁生日,也是郑州全面解封的日子。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又见郑州烟火气。
记得2021年7月20日,一觉醒来,能听到的只有无尽的雨声和马路上的警报声。手机朋友圈里由最开始对郑州暴雨的戏谑,到停水停电断粮,后来变成了被困的各种求助和绝望,还有长时间的静寂。曾经走过的街道、熟悉的城市正在被浑黄的雨水慢慢淹没,亲人朋友一个个因为停电断网失去联系,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一场灾难,正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身边。
我看到,激流中众人合力营救,铲车化身“生命之舟”;地铁五号线里人们让老人、孩子、身体不适的人先走;新入职第一天的医生“跪地”六小时救人;暴雨停电中的接生手术用仅剩的一束光把生命照亮。一个个普通瞬间,彰显着人间大爱。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我看到,贴着“83集团军来了”横幅的军用卡车连夜奔赴郑州郭家嘴水库,战士们接成长龙传递沙袋加固大坝,火箭军战士紧急奔赴儿童福利院,怀抱熟睡的婴儿迅速脱离险境。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灾难面前,人民军队就意味着放心与安心。
我看到,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积极踊跃向河南灾区捐款捐物,马路上停着的是鲁A、晋A、京B、皖K、粤A等全国各地牌照的援助车辆,街道上飘扬的是“胡辣汤挺住煎饼侠来了”“胡辣汤挺住热干面来了”等标语口号,志愿者们手中传递的一箱箱物资是希望,更是大爱。
原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是一句空荡荡的口号,而是一次又一次充满温暖的自觉行动。当暴雨降临,所有人都不约而同成为了参与救援的一份子。那是来源于五千年苦难磨砺、无数代精神传承的基因呼唤,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刻表达。
2021年正值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从入学前就熟背于心的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在7、8月的郑州似乎有了新的意义。“学无止境”,不止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上好社会生活的实践课;“气有浩然”,从小事做起,怀气度,行善事,走正道,担责任。从最开始在朋友圈转发各种求救信息,到加入河南日报组织的线上志愿服务队,收集核实整理求助信息和救援信息;从在小区里抢救被淹的地下室物品,到前往社区挨家挨户运送物资;从在小区门口帮助检测体温,到在全员核酸检测中维持现场排队秩序……我和这座城一起经历了艰难的40天,是志愿服务,让我助力了郑州,温暖了他人,也坚强了自己。
与平时志愿服务不同的是,这是一场自愿发起的、全民参与的、不平凡的志愿活动。随处可见搭把手的市民、自愿清扫小区的居民、热情高涨的志愿者们,需要500名志愿者,却去了5000多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工作方法的正确性,在抗洪战疫的今天鲜活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恢复供电和网络以后,我迅速加入了山大援豫志愿服务队,开展对官方物资需求和好人好事的搜集整理。看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心系河南,作为郑州人,我既感动又温暖,鹤壁市防汛救灾应急志愿者协调中心颁发给我的感谢信和纪念证书更是增强了我的参与感与成就感。
我想,社会实践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然后真正地参与社会,以仁爱之心关心帮助他人。危急时刻更考验我们的意志,在洪水和疫情面前能够运用智慧和满腔热情,果断勇敢地承担起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才能不负我们的初心与使命。这个难忘的夏天,让我和郑州一起翻开新的篇章,一起用热情迎接生活,用责任扛起未来,把希望许给明天。
【作者:2020级本科生 郭佳音 来自单位:外语学院 责编:王浩铭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