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风帆”支教队成员 隋雨潇

发布时间:2021/08/31 20:15:47   点击:  

8月31日 星期二 雨

著名教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作为学校“青年菁英宣讲团”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的一员,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灵魂”,让相对年轻的群体更加自愿、深入地了解“党史”这样一个看似又红又专的主题呢?而“奇迹风帆”支教队的线上支教活动,恰好给了我这次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这次支教活动,我们面对的是烟台开发区的同学,年龄区间在8-14岁,是对知识求知若渴的年龄,亦是在心灵中种下“党史学习教育”这颗种子、培育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较佳时机。为了将“党史学习教育”贯彻到课堂中去,我临时调整了原有的讲课计划,删减了原来的艺术课程,将“历经图治”党史宣讲团的宣讲素材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插在三节课的结尾,想试一下讲课效果。

课堂刚开始时,由于临时调整了讲课计划,初次面对腾讯会议视图窗里一张张稚嫩却陌生的面孔,我不免有些紧张。但当聊天框中的“老师好”和活泼轻松的表情包不断在屏幕上出现,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我的讲课。课程开展比较顺利,按照更改的计划,我提前十五分钟完成了艺术课程的讲解。于是我打开了第二个课件,“谍战玫瑰沈安娜”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了共享屏幕上。

“同学们,在这节课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主题——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接下来,我们走进第一位地下党员沈安娜的故事。”因为听众年龄相对较小,所以“故事讲述+视频放映”的宣讲形式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伴着轻柔而庄重的背景音乐,我讲述了沈安娜女士求学时、被困时、迎来曙光时的三个小故事,接下来便放映了三分钟的纪录片,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沈安娜女士的生平,感受她沉着机敏的品质和勇于牺牲自我的革命精神。

“老师,什么是地下党员呀?”“老师,在沈安娜女士潜伏的时期,她的家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在放映纪录片的时候,我看到评论区热闹了起来,聊天框里不断涌现出孩子们的问题,有的同学还打开麦克风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和感受。组织好语言后,我将这些问题一一解答,并对提出问题的孩子们提出了表扬。充实的十五分钟结束了,看着视图窗口中被知识的雨露浸润过的脸庞,难以言表的欣慰和自豪之情涌上心头。

接下来的两节课也和第一节的计划一样,我精简了原来的艺术类课程,在两节课最后的十五分钟分别介绍了地下党员李白、孙彪的故事,孩子们被他们的革命情怀深深感动,更多同学不再拘束,积极提问,有的同学也被纪录片感动落泪。

支教课程结束了,通过这次“支教”与“宣讲”结合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党史宣讲不应该披上形式主义的外衣,也不应该被固有的方式和固定的内容缠绕和束缚;相反,我们应该扩大受众群体,创新宣讲形式,丰富宣讲内容。对于相对年轻的群体,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更应该较早接受红色革命精神的浸润和滋养。当“党史”化作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一部部真实感人的纪录片,它便不再是离孩子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宛如春风化雨,浸入孩子们的灵魂。


【作者:2020级本科生 隋雨潇 来自单位:经济学院 责编:王浩铭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