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学理论课堂论文汇报分享者 史艺姝

发布时间:2021/11/08 21:06:39   点击:  

11月8日 星期一 晴

接到通知,今天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上课,我却不由得更加紧张,因为今天的课堂将由我和两位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论文汇报分享。协调屏幕共享的顺序、设备耳机和话筒调试、组员们远程线上交流……上课之前,我们已为此次课堂汇报展示做了充足的准备。

我捧着电脑,独自站在安静的窗台旁边开始上课。进入课程会议室,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跃然屏幕之上,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却又有些许的不同往常。

我们小组选取的精读论文是《“请客不收礼”:道义关系调适与农村宴请新现象研究》,文章于2020年3月发表在《社会学研究》杂志上,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探讨了西村礼金收受规则由“收礼”到“不收礼”的变化,及背后蕴含的道义关系调适机制。“大家好,接下来由我来讲解本篇论文的第二部分:声望补偿,不受助关系的临调;第三部分:道义反省,不受助关系的分解……”打开麦克风,我的汇报部分开始了。

文中所聚焦的礼金收受问题古来有之,我也时常在“五一”“十一”结婚季看到网络上对于“红色罚单”的讨论与吐槽,而作者笔下的农村却流行起了仪式性宴请不收礼的新规则,这的确让人意外。带着好奇之心,循着笔者的研究思路,我探寻起其中的社会机制和内在逻辑,并最终归纳出作者所提出的“道义关系调适”框架。

在交流环节,老师和同学们关注到文中西村不收礼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而我则从文化原因和解释框架进行了回应,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与认同。我意识到,文中所涉及的该村对老人群体采取不收礼规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宴请者维持收礼规则以补偿其经济损失等做法,是极具人本主义关怀的,非常有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人情味”。这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没有被冲淡或取代,正是我们社会学充满人文主义、极具社会关怀的学科视角所应该关注到的,我突然对于社会学的专业认同和价值追寻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文化自信是我们现在常常讲到的“热词”之一。我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是首要的文化自信的表现。因此,社会学对于中国本土化的研究必须要结合中国的文化逻辑,这也启发我们当代青年学子要坚守文化自信,保持开放胸怀,培养文化使命感,做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作者:2021级硕士研究生 史艺姝 来自单位:哲社学院 责编:黄志向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