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2 22:03:37
点击:
雪后初霁,这日下午,在学院研究生会的组织下,作为研会宣传部的一员,我有幸跟随文学院院长杜泽逊老师参观了文学院从九楼到四楼的院史文化墙,聆听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
从知新楼九楼开始,院长引领成员们先后参观了美学学科、学者、书籍、校友与院史等主题的照片墙,并将照片背后的故事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他着重介绍了周来祥、曾繁仁二位学者的著作,讲述了二人在美学领域的丰硕成果和卓越地位。从九楼到四楼的千余张照片各有侧重,既有代表学院过去学术盛况的“五岳”汇聚,又有展示当下发展新气象的校友墙,既有“新杏坛”讲座的一道道学术盛宴,又有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语音实验室的蓬勃发展。从过去到现在,文院学子始终在路上,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文章,在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学院院史墙的建设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学院荣誉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百廿校庆。九楼的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文化墙给我感触颇深。因为专业的缘故,我的所有专业课都在九楼。虽曾无数次路过这些照片,但却总有“不知曲中意”的困惑。在院长耐心细致的讲解中,我才真正体会到山大文艺学专业何以成为独立的研究基地,才知文艺学前辈们更为真实生动的故事。从周来祥先生到曾繁仁先生,山大师生对文学和理论的探索始终在路上,以己之力攀登巨人肩膀,并以己之思洞察文明之光芒,随后著书立说或是孕育满园桃李,以人文学科独具的思想意蕴与终极关怀滋养后辈。
知新五楼还是我院图书室所在地。院长为同学们详述了图书室八块匾额的名称及来源,“借书园”为清代学者周永年藏书之所,“碧虑簃”则是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画家黄孝纾先生之堂号,其余六块也都取自名家藏书室之名。凝望着匾额之上遒劲的字迹,我觉得自己正在与前辈对话,他们殷切的目光如烛如炬,照亮我前行路上的黑暗,也驱赶走我心中对涉足学术的胆怯。这是人文学科独具的情怀,感谢这些珍贵的老照片,让历史得以保留和重现,让前人风骨在当下哺育一代代后来人。此次文化墙参观活动,我深感收益满满,不虚此行。
【作者:2021级硕士研究生 冀雅朴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杨梦莲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