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 孔小涵

发布时间:2021/12/09 09:24:23   点击:  

12月9日 星期四 多云

12月8日的清晨,天气晴冷。乘着熹微的霞光,我和“生活中的文化——走进乡村学校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团队成员们踏上征程。临行前,我有些许忐忑,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乡村学校,参与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课堂授课;也有小小的激动,我有幸能用所学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事业中。

虽然之前我已经和担任主讲教师的学姐、负责课程指导的老师一遍遍精进课件、熟悉教学内容,但昨晚我们还是梳理细节、整理教具到十点多。路上四小时的车程,我们还在讨论备案,到达潍坊诸城市百尺河镇百尺镇中学时,心里已经平稳踏实了。在前往教学楼做课前准备时遇见一批批穿着校服的学生,他们欢快地朝我们招手,我们也不禁被这种活力感染,脚步轻盈了很多。

我所在的教学组要进行中国传统服饰的讲解与体验,提前准备了五套不同朝代的汉服,还有一些专门设计定制的体验教具。我们迅速布置了教室、调试了教学设备,调整了桌椅,把学生分为明德、自强、致远、厚德、思齐等五个学习小组。负责主讲的刘玉彬学姐曾获得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还是一个汉服爱好者。她从中国服饰的颜色、纹样到不同朝代服饰的变化与近现代旗袍和唐装的改良娓娓道来,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在体验环节,折纸剪纸组的同学对着近二十套服饰搭配绞尽脑汁,装饰组的同学在木板和纸板的衣装轮廓里填上了日落、星空和草原,大家都发挥着自己的奇思妙想。课堂展示环节各学习小组分享了他们的体验成果,充满了想象力,洋溢着年少的缤纷。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略带腼腆童稚却真诚坚定的身影,以及他们对于服饰文化的理解与喜爱,都使我感触颇深、感动不已。

课后我对十几位同学进行了访谈,看着同学们谈起汉服的植物染色、图案寓意时眼睛里的光芒,听着同学们对汉服穿戴、剪纸涂色体验的喜爱与肯定,他们一再说老师您一定要再来,我们太喜欢这样的课了。有个男生说,以后还会继续学习汉服知识;有个开朗的女生说,我一定要去山东大学读书……这几小时的教学不会让同学们成为汉服专家,但也许会点燃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会吸引他们挖掘生活中的文化,也许他们以后再看到月牙白和海水江崖纹时,能意识到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植物和衣服布料的纹样,都是汉服文化的体现,也希望他们以后看到汉服时,能够解读汉服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理想寄托。

受山东省文化馆委托,“生活中的文化——走进乡村学校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由山东大学承担实施。项目团队分别与百尺河镇政府、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诸城市文化馆的负责人进行了工作对接,进一步了解了乡村文化建设及基础教育的现状。诸城文化悠久、历史积淀深厚,其辖百尺河镇又格外注重文化传承——作为传统民间曲艺演唱形式的诸城大鼓在流行曲艺的冲击下日渐式微,百尺河初中将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鼓励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善莫大焉。

这次项目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传统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传统文化会滋润中国人的心灵;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也需要传统文化,就像土地对根的情谊一样,传统文化能够以德育人、以文化人。

返济的路上,抬头看车窗外,已是夜色弥漫。月亮旁边有颗星星,虽然小小的、怯怯的,但也在尽力发着自己微弱的光。

路途遥远,车摇摇晃晃,隧道的灯光极其耀眼,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眼前又不禁浮现出孩子们花朵般的身影。在被他们注视的时候,或许我也变成了一颗星星吧。


【作者:2018级本科生孔小涵 来自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责编:周长瑞 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