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倪婧

发布时间:2022/07/02 19:16:27   点击:  

7月2日 星期六 晴

夏日的早晨最是好睡,但枕边震动的闹钟一如既往地守时,在上课之前唤醒了我游离的思绪。

早上第二大节是付老师的司法社会工作。时光飞逝,恍惚间这居然已经是本科阶段的最后一门专业课程了。趁着课前的十几分钟,我复习了上一次课讲过的内容,希望能够唤起自己的学习状态。课堂上,老师结合自己在项目中所遇到的案例和我们分享了社会工作在司法领域的实践,看到社会工作者呈现出的完整、详实的调查报告,深感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之后,老师还让我们角色扮演来模拟“庭审”现场,加深了情境感。类似这样的小组讨论、主题分享,在我们班都已经是“家常便饭”。记得刚分流的时候,我还没有习惯这样的氛围,每次想到要“发言”便胆怯、甚至有点逃避,现在却已有了随时“开麦”的心理准备,不得不说是社工系小班化、注重互动的教学方式所带给我的意外收获。

下课回宿舍之后,我收到了导师的消息,说要和我讨论两天之前上交的论文。这是我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一次小研究,上学期已完成了初稿。但之后觉得还有许多值得推敲的细节,便再次修改、完善之后交给了导师,希望能够获得指导和建议,老师很及时地给了我回复并约我面谈。在之后的讨论中,他针对我的研究主题和行文逻辑提出了修改意见,视角的转换让我拥有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一路走来,很感谢我的导师在我向着学术一点点靠近的道路上给予的帮助和鼓励,社工系老师们对学术的严谨、对社会的关怀一直都感染着我,改变着我。讨论毕,我趁热打铁将老师的话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步修改的思路,并回宿舍拿上了书和作业,走向自习室。我一直都相信,社工是需要不断与经典、与现实“对话”的。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阅读社科书籍、了解前沿研究,能够提升理论与现实的连贯性,锻炼自己的专业思维。

一天的结尾,大都是伴着夜里大成广场的灯光,站在旗杆前注视着文理图书馆整理思绪,且算作复盘和总结。把这些事件串联起来,便是我三年社工学习生涯中普通的一天。但也正是许许多多相类似的日子,悄然塑造了如今的我。当然,我也并不总埋头书海,社区、学校、村镇,都曾有过作为社工学子的我的脚步。

收尾之际,恍然发觉已经与社工相伴三年。三年来,比之增加的可量化经历,社工精神所带给我心智的成熟、为人处事能力的锻炼更加可贵。记得大二的时候老师说,或许目前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完全地“解决”社会问题,但可以积极地“去碰一碰它们”。其实只是触碰,便已感慨颇多:还记得在社工站实习时做入户探访,年逾古稀的独居老人看到我们之后兴奋的模样;也记得在辅仁小学开展小组工作的时候,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颜。助人自助、增权赋能,社工努力在看见社会,看见每一个有价值和有待发展潜能的个体。在许许多多类似的情境中,我感受到了自己被需要、被信任,也希望未来能够葆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对生活多一分热忱和洞察。

今年6月,得知社会工作专业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身为社工学子,与有荣焉。未来,希望社会工作专业越来越好,希望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越来越好!


【作者:2019级本科生 倪婧 来自单位:哲社学院 责编:卞悦悦 蒋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