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9 21:25:26
点击:
高铁疾驰在轨道上。我们和绿色的农田短暂相遇后奔赴下一个地点,天边的云彩好像被捏成不同形状的白色橡皮泥,我坐在窗边的座位上有些恍惚,六天时间飞逝,竟到了告别的时刻。
作为喜欢方言的一名大三学生,由于疫情,我只参加过几次线上的方言调查活动。听说老师会在假期开设这门课程,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出发前,带队的岳立静老师和张燕芬老师仔细叮嘱我们防疫、安全、集体意识等问题;我们还被分成不同小组,方便沟通。带着期待,我们坐上前往烟台的高铁。

联系好的发音人是在当地出生、长大的小董老师和大董老师。第一天的休整后,我们活力满满开始记音。我虽然在本学期已经修习过国际音标,但因为不会说山东方言,再加上与发音人老师仍处于磨合阶段,半个上午过去的成果只能用“惨烈”形容:听不出声调的曲折,记出两个降调,一些声母更是记得一塌糊涂。为了帮我们适应,老师们体贴地放慢了记音的速度,带着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听发音人老师的声韵调,听过之后仔细分析,我逐渐找到了记音的感觉。
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半是记音的时间,晚上七点到十点则被我们划为“晚自习”,对白天的记音进行核对和整理。在四天的课程中,我们记完了烟台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记了1000个单字和一些词汇、句子。作为山东省外的学生,我第一次对山东方言有了清晰的认知:书中枯燥的国际音标变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吐出的一个个字眼,它们不再抽象。而对烟台的民俗文化调查也让我对这个地方了解更加深刻。除此之外,我还在课程中看到老师们的严谨和谦和: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她们总要反复讨论、确认才会写在纸上;面对发音人老师,老师们总是笑意盈盈、不住感谢;而对我们,她们不仅是课程的老师,更是生活中关怀备至的长辈,方方面面都将我们照顾得滴水不漏。
我常常想以后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这门课程让我思考,也给了我答案: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我都会以谦和的态度走到群众中,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才无愧于这个最好的时代。
【作者:2019级本科生 任君敏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吕晓婷 赵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