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炬火”支教团成员 刘唐杰

发布时间:2022/09/01 20:45:33   点击:  

9月1日 星期四 晴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四周,我与朱元森小朋友的陪读活动在一句“老师,再见”中也落下了帷幕,种种回忆、种种经历不断涌上心头……

记得最开始开展陪读活动时,每位支教的老师都需要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选定的书目。我有点不知所措,因为对象大部分是小学生,书本不能过于深奥以免他们无法理解;也不能过于浅显,否则难以收获更多的知识。权衡之下,我选择了《列那狐的故事》,这本书用诙谐幽默的风格细致地描写了多种人物形象,并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现状。除此之外,《列那狐的故事》这本书是我小学第一本读完的书,于我而言很有纪念意义和缘分。我相信,愿意选择这本书和我一起阅读的小朋友和我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就这样,我与朱元森小朋友的缘分开始了——在众多老师与学生中,他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他。

一南一北,一西一东,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地域的人开始了这段陪读之旅。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想过很多种陪读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但让我意外的是,陪读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可能是因为我的母亲是一名教师,在正式陪读前,我向母亲请教了许多教学的要点;可能是因为朱元森同学是一位活泼,主动,优秀的孩子;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同样地喜欢着这一本书,同样沉醉于列那狐的人格魅力,因此我问出的每一个难题,我抛出的每一声呼应都能够得到回答,得到回应。甚至在第二周的某个晚上,我兴致勃勃地讲完当天内容后准备下课了,朱元森同学却说:“老师,我没有听够,您能继续讲讲吗?”这对于新人教师的我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肯定与鼓舞。

但是新鲜感褪去后,师生两人共同的疲惫出现了。第三周是我的倦怠期,随之而来的也是小朋友的疲惫期。或许是前期开展得过于顺利,又或许是我习惯了这样的舒适圈,让我认为就这样教下去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问题就在某天暴露了出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周的某个晚上,无论我再怎么提高嗓门、放大声音,抑扬顿挫地说着,对面也只有一句毫无兴致的回应:“嗯,对。”我这才意识到,倦怠的不是小朋友,而是我。我缺少了最开始的热情与活力,陪读中讲授的知识点也仅仅是在重复着之前的内容,没有新意。但是危机也是转机,意识到问题之后,我不断反思自己,认真备课,讲演结合,与小朋友一同朗读文章,展开人物对话,感悟书中的大千世界,领会其中的人生道理。

四周的时间说短也短,短到我们只完成了书本前十章的内容;说长也长,长到我们从孩子的小学奥数谈到我的大学生活。我始终相信,陪读读的不是书,而是一个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的心,才是用心的陪读。


【作者:2020级本科生 刘唐杰 来自单位:东北亚学院 责编:何悦宁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