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4 19:02:17
点击:
到今天为止,我们的研究工作已经大致完成。为了拉近研究与大众的距离,我们全体成员一致决定在各自所在城市的图书馆就“中国文学‘走出去’知多少”展开问卷调查。早上八点整,我和另外一名同学来到重庆图书馆门前,决定在这里开展今天的调查访问。今日重庆气温有所下降,早上八点左右,出入重庆图书馆的读者已络绎不绝。
读者群体年龄分布较为广泛,有学生,有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青年,以及少量老者。八点十二分左右,我们发放出了今天的第一份问卷调查表,对象是一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女生。在对方完成问卷调查表之后,我们简单进行了一个访问:
“请问您现在是什么身份?是学生还是已经工作了?”
“我现在读大三。”
“平时你喜欢阅读吗?”
“是的,我有阅读的习惯。”
“那你平时一般都读什么书?”
“《局外人》《瓦尔登湖》《基督山伯爵》《孤星血泪》。”
“可以列举一下你知道的在海外传播得比较成功的中国文学作品吗?”
“在海外传播得比较成功的中国文学作品……《蛙》算吗?莫言凭借它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应该算是在海外传播得比较成功的案例了。”
“除了《蛙》,还了解哪些文学作品呢?”
“其他的我不是特别了解了。”
“那你知道麦家吗?”
“听说过。”
“有读过他的《解密》吗?”
“哦,我看过根据这本书翻拍的电视剧,但是没有读过原著。”
上午十点,我们一共将200份问卷发放完毕。回到家后,我们对所收回的问卷调查表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大部分青年学生都有阅读的习惯,阅读范围偏向外国译入文学作品,在200份问卷中,有135人相较于国内文学作品更喜欢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下午两点,全体成员于腾讯会议举行了本次社会实践最后一次会议。在会议中,大家各自分享了问卷调查结果,最后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大部分青年读者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下一部分中国读者对于自己的本国文学有一种“不以为意”的态度。目前在文学传播方面,我们正处于一个“入超”局面,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输出远小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输入。晚上,通过大家在群里的发言和讨论,我们决定将本次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写进项目书引言中的背景部分。
经过这一天的调查,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学“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在海外传播得比较成功的中国文学作品,希望大家在阅读之时能够做到中外均衡。
【作者:2020级本科生 吕武佳 来自单位:翻译学院 责编:卞悦悦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