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9 19:29:51
点击:
如何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如何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今天晚上导师徐国亮教授邀请了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为我们全体博士、硕士讲授了题为“中国道路背景下的汉语哲学”的学术报告。
刘教授的讲座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引入,刘森林教授首先介绍了山大的哲学学科设置、新文科建设与汉语哲学的融通,提出了按照中国历史的脉络而不是将近现代中国纳入西方框架来理解中国现代化这一观点。这让没太有哲学基础的我先对于汉语哲学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第二部分是介绍新文科背景下的汉语哲学,刘教授详细梳理了汉语哲学四种模式的特点与意义,其中第四种模式立足于中国思想资源与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具有浓郁中国性的新理念和新做法。这种模式主张深入了解西方哲学但是必须“迂回”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世界之中。相比于其他三种模式,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汉语哲学,而不是用西方的框架生搬硬套。
在第三部分,刘森林教授从欧洲近代启蒙建构的中国形象出发,讨论如何重新思考启蒙运动和中国道路的特点与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视野下,中国现代化在经历了学习消化西方方式的时期后,回归中华大道和自主创新为特点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这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中国道路是中国传统与现代扩展的统一与融合,是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而不是西方化。二是中国道路是立足于中华文明,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个新文明的创建与完善。这一部分的论述加深了我对中国道路的认知,中国道路不仅仅是现代化,而是经济、政治、文化上完整的新的文明集合。第四部分,刘森林教授带领我们在西方普遍性的重审与建构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避免虚无主义结局而构建一个更好的新文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方式,用西方的二元化框架来分析中国是捉襟见肘的,我们可以超越西式普遍性来建构一个更能容纳多元和差异的框架。
讲座结束,但我思想上的回味却没有结束。我想,在逐步摆脱西方所谓“普遍”框架的束缚之后,中国道路可以构建出一个更好的文明,而不是像西方一样最终坠入虚无主义的深渊。就如同我们新生的国家回答如何打破历史周期率一样,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道路一定可以回答如何打破人类文明的“历史周期率”。在中国道路发展的新时期,我们既要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又要不断创新理论、不断实践完善,加强文化自信,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2022级硕士研究生 张佳一 来自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洪碧凤 程思雯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