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梓千年 雕版印刷之旅”活动体验者 闫相翰

发布时间:2022/11/16 19:38:15   点击:  

11月16日 星期三 晴

初冬的太阳稍显腼腆,早上七、八点才慢慢唤起了校园的生机。我匆匆走出食堂,骑着一辆小黄车奔向中心校区,去赶赴一场绣梓之约。

经过半小时的早高峰,终于进了南门。虽然数次在大成广场西侧路过,却还不知道图书馆的位置就在第一个路口处,从智圣路绕回来才看到“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电子屏和“图书馆”三个烫金大字。一进馆就看到正对面的大厅里很是热闹,靠门的几个同学正在伏案敷墨铺纸、拓印版画,往里的十余个同学围着长桌,正等待体验线装书制作。我则径直加入了观摩队伍,一边拿起桌上的展品,一边听老师讲解着“雕版成长记”。

从木材选择处理到书稿上样打薄,那些纸上的字画要经历的是一次新生般的蜕变。发刀挑刀、打空清底,当刻刀着版的一刹,既是刻师技艺非凡的自信,更是与前人心领神会的默契。当雕版完成的时候,一个新的作品也随之诞生,而这个新作品将令它的前身四海流传、百世不没。随手翻阅宋元古籍,书中是密密麻麻的注解、句读;抚触明清雕版,油墨深深地渗进了木纹,让人不禁感慨文脉的传承与历史的厚重。而更令我钦佩的,是在这千年刻字的演变中,所呈现出来的匠人们大胆变革的创新精神。如今电脑上最常用的宋体字,不是哪个书法家的创造,而是来自雕刻工匠们的主动求变。这种变化无疑缩短了雕版的制作时间,促进了文化的快速传播。

到了动手体验的环节,我最是积极兴奋。《小池》古诗雕版雕工精良、大气清新,《郑君年谱》活字雕版字工版正、古风古韵,《孔子行教图》雕版刀法绝妙、须髯可见。而我自是要每个都去排队,一一拓印出来。画圈着墨、小心蒙纸、用力压版,最后轻轻揭起来,“有重影不满意”,“再来一张”,“这次很好”,“帮我拍个照”。当我心满意足地收齐三幅“佳作”的时候,又开始忧心该怎么携带才好……

线装书制作的名额很少,前几天我以飞快的手速预约到了珍贵一席。一开始折页的操作很简单,但第二步齐栏难度很大。这么优雅的名字却是非常考验眼睛、手指和耐心,要将书页一张一张叠放对齐,慌不得、急不得,但也不能迟滞反复。之后的裁切、上书皮和穿线步骤更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对我的动手能力发出了挑战,毛边、指痕、松线,自己的拙技无言却直观地在成品上得以表现。“好想再做一本”,但浑然不觉中,这一套流程竟已消耗了两个小时,只能作罢。

结束了一天的文化之旅,我带着劳动果实返回。先是将那份用红墨拓印的孔子像贴在书桌前的墙上,再坐到椅子上静静地看着这幅画像。有时一眼可以回望千年,有时一念可以受用一生。


【作者:2022级硕士研究生 闫相翰 来自单位:控制学院 责编:洪碧凤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