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方言民歌调查小组成员 张祎然

发布时间:2023/01/08 20:53:16   点击:  

1月8日 星期日 晴

1月8日,经过为期8天的团结协作,我们方言民歌调查小组的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完成,感谢张燕芬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所有小组成员的付出。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并且大多在线上进行,但是我们依旧从此活动中受益良多。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中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而方言民歌这一调查活动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深耕传统文化领域,增进对方言民歌的认识和体悟,成为传统文化坚实的传承者。

我们在经历了前期的河北以及山东的民歌特色分析后,紧接着对西北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民歌及其方言特色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1月5日,负责西北地区的丁佳乐同学分享了“尕”和“咧”等字在西北民歌中的应用,并且分享了她在线下对当地人的采访;1月6日,负责江西地区的我分享了当地民歌以及背后的民俗文化,同时我们小组回收了问卷,以段然同学为首进行了系统分析。

1月7日至1月8日,我们分工协作,对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归纳。此次调研,我们小组共计发放、收回274份问卷。参与调查活动的0-20岁青年占比较重,对于民歌认识情况调查,大多数人认为让更多的人认识、传唱民歌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通过汇总,我们发现,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熟悉了解民歌的人日渐减少;二是对于民歌的由来和发展的认识较为模糊;三是认识民歌的渠道过少。不过,问卷中也体现出了很多积极的方面,譬如对于经典民歌的种类和曲目,大家能很好的记住,大部分青年对当地民歌抱有一定兴趣,60%以上的调查者表示如果可以的话愿意学习民歌并且传承。据统计,调查中对于民歌认识的关键词定位在宣传、创新、扩大渠道,在现代社会里,民歌这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是一个持续性的主题。

至此,我们方言民歌调查小组的实践活动就要告一段落,但是组员们对民歌的研究热情仍在继续。我们以“地方民歌”这一小点切入,体会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同样对民歌文化感兴趣的青年朋友。当代青年肩负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华文化根脉得以源远流长的继承者和未来中国文化的缔造者。而民歌是地方民族文化的结晶,承载的是人们最贴近生活的情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二者在这一实践活动中的联结,有利于青年一代树立民族自信心,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致力于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绚丽篇章。


【作者:2020级本科生 张祎然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何语轩 赵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