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9:55:24
点击:
第一次听到献血车进校园活动,是在几天前。当时我和朋友走在去往食堂的路上,偶然间听到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我一下子来了兴趣。经常在电视上听到无偿献血的广告,甚至在前一天还在哔哩哔哩刷到了up主献血的视频,我对献血十分好奇。
确认自己全部符合献血条件后,我心中窃喜。欢喜地吃过午餐,我喝着酸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献血要献多少毫升来着?我开始查询献血的相关事宜。得知要献200到400毫升血后,我看了一眼手中200毫升的酸奶袋,嗯……应该不是很多吧。
我曾有过一段不好的回忆。当时住院,我躺在病床上,医生拿来了一堆采血管要抽血,我数了数有十几管。医生将针插入我的血管开始抽血,仅仅抽了五六管血,我就已经明显感到难受;等到十几管血全部抽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瘦了一整圈,整个人晕晕乎乎的。我突然开始对这次采血有些畏惧心理了。通过查询,我得知了一根正常的采血管差不多在3.5到5毫升,也就是说我抽了十几管血仅仅只抽了约50毫升。而献血的最低要求——200毫升,可以抽约50管血。顿时,我心中的热情消散了。我越想越害怕,并且成功用300米的距离说服了自己放弃献血。
让我没想到的是,下午,我和一位朋友说起这件事时,他一脸诧异地看着我说:“应该不至于吧,你体质这么好,抽200毫升都能晕过去,那还有谁会去献血啊。”我逐渐被他说服,但还是有一些畏首畏尾:“那明天咱俩一起去,你献完血要是没晕过去我就献。”
第二天中午两点,我们来到了献血的地方,测血型、血压、血常规,我顺利通关,但没想到我的好朋友因为中午吃得有些油腻导致血常规不合格,被要求过两个小时再来测试。这下我可慌了,他把我骗过来自己跑了,独留我面对这场恐惧。我看着自己手中的检验单,心想:唉,事已至此,岂有临阵脱逃的道理?我走进献血车,坐在了座位上。我一一回答医生的问题,观察着车上其他献血的同学们——他们的表情似乎并没有那么难受。
趁着医生准备物品的时候,我好奇地询问了我旁边正在献血的女生:“同学,你献血的时候晕吗?”她摇摇头。我心中一松,接着问:“那……你献的多少毫升啊?”“300。”我看着她明显有些弱不禁风的样子,不由思考起是什么支撑她决定去献血300毫升,或许,这就是志愿精神吧。我心中的胆怯逐渐消散,当医生问到我要献多少时,我决定也献血300毫升。
虽然不胆怯了,但是当那么粗的一个针管靠近我的胳膊时,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紧张。想象中的疼痛并没有出现,只是稍有感觉,针管便已到位。我好像感受到我的鲜血在向外涌出,顺着针管,进入了血袋,并想象它进入了之后需要它的病人的血管里。我的嘴角不由露出一丝微笑。
献血的过程很平淡,我并没有感觉到头晕,甚至在整个过程中,我也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跟医生聊着天,不知不觉间我便已经献完血了,完成包扎,领了礼品。后面的两天,经过了简单的休息,我的身体恢复如初,现在我又可以在操场上正常锻炼了。
回想起我献血的过程,如果没有好朋友的怂恿,或许,我就在自己的臆想中放弃了献血。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事也是如此,只有当你真正尝试后才会发现,这些事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很多时候只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一旦你真的去做了,便会豁然开朗。
【作者:2022级本科生 马永喆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陈婉燕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