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5 20:48:46
点击:
倚在车窗前,放眼望去,满目青翠,生机盎然。思绪翻飞中,我仿若又看到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又回到了开始的那天……
七月中旬,我和山东大学“逐日”调研科普宣讲团的成员一起,前往子午工程文登站、槎山站,正式开启我们的“逐日”之旅。

社会实践才开始不久,却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难忘的回忆。仍记得驱车在迂回曲折的山路颠簸起伏,一步步从繁华走入旷野;仍记得伫立山脚下仰望文登基地,惊叹于电磁层测高仪的高耸;仍记得槎山站旁红瓦绿树,海风习习,吹散了一路上的疲惫……记忆颇多,印象最深的却是衣着朴素、笑容可掬的科研工作者,是关爱后辈、求实创新、潜心科研的他们,是一心报国、无私奉献的他们。
文登基地内部采光极好,正值午时,阳光透过窗子洒在讲解员的身上,光而不耀,也温暖着我们随行的队员。我肩扛相机,沐光而行,视线穿过镜头怔怔地看着这一幕。两代人的接力,新老一辈的交替,只此一眼,便难以忘怀。

我们身披前一代人的光,又在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而后也将赓续传递这份美好,发光发热。
槎山站与文登基地稍有不同,三三两两的平房依山而建,随意地分布在人工开垦出的一片空地上,山色苍翠却也更显冷清。闲聊时,我问起负责人在基地工作时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原以为回答会是荒芜、僻静一类,不曾想却是表达了对周边乡镇快速发展、电离层数据受影响愈发严重的担忧。“现在收集到的数据较以往有明显变化,下一步没准我们就要把基地搬到深山里了”,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他们却并无对工作环境恶劣的担忧,隐隐约约透露出对科研事业信念坚定的光芒。
子午工程参观的结束意味着科普支教活动的开始。我们团队成员也从气象知识领域的初学者,摇身一变化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员,把知识带进课堂。一份份讲义、一张张海报、一句句鼓励与称赞,一声声道谢和一个个笑靥,就是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最大的肯定。
15天时间,我见证颇多,感悟颇深。
从威海到文登,从文登到槎山,再到鳌山卫白庙小学和鳌角石村,每一个转变带来了每一次的成长,每一次成长留下了每一份难以磨灭的记忆——是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坚守,是深夜中备课的昏黄灯火,是三代人的接替与传承,是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默默付出……
“逐日”的旅程告一段落,追光的步履从未停歇。我们在分别的日子里执着生长,再次见面的那天终将馥郁传香。
【作者:2021级本科生 吕嘉璐 来自单位: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 责编:陈怡晓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