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0 21:34:44
点击:
二十一世纪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对新型外交人才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新时代外语人与山东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新文科专业班的一名学生,我深刻体会到肩上责任重大。今天,我有幸与2022级法英国际班吴迪学长、2023级法英国际班贾秉怡同学一同参加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论坛”。在此论坛上,我们聆听了领导学者、媒体精英们的报告与分享,受益匪浅。

本次论坛涉面广泛且专业性强,共有三方面内容:媒体传播、人才培养和国际组织。这三方面既各有侧重,又共同统一于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综合素质中,是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的三个关键。
上午九点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立军老师和前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老师分别为大会开幕致辞。李东东老师回顾了中苏民间交往历史,为论坛开篇。她自述,年幼时跟随母亲去往莫斯科,探望担任《中苏友好杂志》高级顾问兼高级记者的父亲李庄,在莫斯科郊外的集体农庄田地中与一位苏联小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年纪尚小的她们,不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等的束缚,彼此之间只有真挚的友情。这个令人暖心的往事为论坛开篇,也道出大国关系民间交往的珍贵与重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莉和CGTN主持人、中国海外社交媒体红人李菁菁也作了相关主旨报告,分别讲述了清华大学赴匈牙利深入交流和担当国际交流“跨文化博主”、“意见领袖”的经验与感受。习近平主席说,“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我们的媒体传播就要多挖掘国家之间人民交往的故事,从小家亲善到大国友好,用平凡打动人心,用真情深入人心。
人才培养与国际组织息息相关。人才培养以国际组织为目标,又要超越单以国际组织的目标,以国家需要为导向,培养具备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的新式外交人才。前中国驻法国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马燕生、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均作了相关报告。他们谈到,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复合专业熟练多语、能于竞争善于交流三种能力。马参赞还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的外交人才培养不能照搬西方对全球胜任力的标准和理解,还应聚焦政治定力和文化自信、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沟通力、国际竞争力和全球治理参与力。另外,我还有幸就综合素养提高的理论与实践向马参赞提问,他对此进行了耐心地解答,令我受益颇丰。提问机会难得,时间宝贵,能近距离向如此学识经验丰富外交人士提问,我倍感荣幸。
国际组织是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副司长黄平,中国欧盟协会副秘书长肖连兵,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际组织学院院长贾文键均作了相关报告,内容涵盖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实践。作为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班的学生,我深有感触: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人员占比极低,通常占不满预设席位,这与我国缴纳的高额会费极不相符,也与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全球胜任力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多多投身于国际组织工作中,增强人文交流意识,参与全球治理,传播中国声音。

为期一天的论坛结束,我们三人合影留念。回程,我们讨论着报告的内容,彼此都意犹未尽。通过这次高端论坛,我更加了解了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人才培养需要,开拓了国际跨文化交流传播的思路与方法,更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外交人士、媒体精英的报告中收获了无比宝贵的个人经历与经验。短短的一天之内我们结下了深厚友谊,期待有缘再见!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李淼可 来自单位:外语学院 责编:王雨馨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