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霍宗超

发布时间:2024/05/13 19:45:52   点击:  

5月13日 星期一 晴

新的一周翩然而至,周一的晚上七点,我如往常一样参加导师的分子模拟课。这门课程是对我们量化计算原理及其应用的深入探讨,我们量化大组七名同学齐聚一堂,共同学习。为了提升我们的能力以及更好地明确科研思路,老师匠心独运地将课堂转化为组会形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进行三次不同时长的汇报:五分钟的快速文献概述,十五分钟的详细文献解析,以及二十分钟的工作进展展示。

每一次汇报都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无论是简洁的五分钟陈述,还是深入的二十分钟工作展示,我们都必须对文献有透彻的理解,并通过PPT以最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同学们。同时,我们也必须准备好应对同学们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我们七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在汇报时,其他人可能会感到困惑,正如我在听其他方向的汇报时也会感到迷茫一样。这种跨领域的挑战虽然艰难,但也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和学习。

今天,轮到我进行工作进展汇报了。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在第一节课就开始轮流汇报。我第三个上台,因此在轮到我之前,我聆听并对前两位同学的汇报提问。

第一位同学的汇报结束后,我根据他的汇报针对性地提了一些问题,如“你所展示的烟雾箱背景知识非常有趣,那么这些文献对你的工作有何启示?”以及“你的具体研究方向是什么,研究的污染物具体是哪一种?”同学和其他人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老师也对该同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第二位同学的汇报同样精彩,她介绍了一篇将机器学习与量化计算相结合的文献。老师随后讲解了机器学习与量化计算的结合,并鼓励我们了解这些前沿知识,尝试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中。这也让我重新燃起了对Python编程的兴趣。

终于,轮到我上台。我向大家介绍了我的研究背景、现状、工作进展以及后续计划。这次汇报,我感到异常轻松,没有了初次汇报时的紧张和局促。我按照PPT的节奏,流畅地完成了我的展示。汇报后的提问环节,我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之前遇到的,有些则是新的挑战,如我的工作对环境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工作完成后的结果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我也计划回去后进行更详细的调研。由于我经常和老师沟通工作进度,于是老师给大家讲解了我所做工作的来龙去脉并给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几个新的思路。在我们三位同学尽量加快速度的情况下,随着老师点评完成,下课铃声也刚好响起。在下课回去的路上,我感到心情愉悦。一方面,我完成了这门课程的汇报任务;另一方面,我的科研思路得到了拓展,研究方向也更加明确。每次与导师沟通后,我都会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虽然对于没有组会的我来说,这样的汇报是一种压力,让我既爱又恨;但经过多次锻炼,我已经逐渐掌握了其中的技巧。这种上课方式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能力,也锻炼了我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2023级硕士研究生 霍宗超 来自单位:环境研究院 责编:谢婷婷 王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