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韵,巧手塑魂”团队成员 王昱桐

发布时间:2025/01/14 20:35:38   点击:  

1月14日 星期二 晴

盼了好久,今天终于如愿踏入青岛市胶东非遗博物馆。才到门口,那种历史沉淀出的庄严肃穆感,就像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拉住了我,迫不及待要把我拽进时光长廊。

进了馆,一位笑容亲切的博物园工作人员迎上来,成了我们这场文化探秘的领路人。民俗展厅瞬间点亮了我的眼睛,一套胶东剪纸一入眼,就把我的魂儿勾走了,大红的纸,被裁剪出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纤细的线条、精巧的镂空,像是民间艺人指尖开出的花。我正看得出神,工作人员开口了,讲起这剪纸在过去年节里,怎么装点着寻常百姓家,给质朴生活添彩,匠人们为练这手艺,熬过多少日夜。身旁的胶州秧歌服饰色彩浓烈,绣工考究,工作人员边指边说,舞者穿上它,扭起秧歌,满街都是热闹劲儿,这一针一线里,是过去匠人没日没夜的忙活。我一下就想起我在学校见证过并有幸参与的那些深入民间的调研小队,在学校的鼓励支持下,老师和同学们挖掘濒危技艺,跟这儿的工作人员一样,都在给非遗传承搭把手,让老手艺不被岁月尘封。

跟着工作人员的脚步挪到手工技艺区,即墨柳腔的行头有序排开。褪色锦缎、古朴盔头,虽旧却藏着故事。工作人员讲起柳腔艺人从前的不易,背着重重道具,走村串巷讨生活,就为让这唱腔落地生根。工作人员的讲解让我深受感触,曾经在学校参与的各种文化志愿活动在我脑海闪现,我们一起帮老艺人整理戏谱、吆喝演出,传承的接力棒就在这一次次帮忙里交接。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被工作人员带着逛完博物园,了解了博物园的全貌,对非遗和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等我们走出展馆,夕阳已经给博物园披上金纱。以后,我也要当非遗的“小喇叭”,让传承的火苗越烧越旺。


【作者:2022级本科生 王昱桐 来自单位:法学院 责编:谢婷婷 裴银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