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6 20:58:46
点击:
非遗传承是守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亲身投入到非遗的传承实践中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筑牢国家安全观,不断发扬民族文化。今天,我代表青行卫安文萃实践团来到了广西全州,探寻这里的非遗美食——红油米粉。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全州的大地上,我来到了刘勇师傅的红油米粉店。刘勇师傅今年50岁,从事红油米粉制作已近30年,是全州红油米粉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带领下,我开始了今天的实践之旅。
首先,刘师傅向我介绍了红油米粉的历史。红油米粉始于秦朝,形成于汉末,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全州人自古喜辣,将骨头汤和红辣椒油作为米粉佐料,创造出了这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从选米、泡米、发酵到榨出粉丝,这个过程需要近3天的时间。夏天泡米一两天,冬天则需两三天,待米粒鼓胀、呈乳白色,便算泡好。泡好的米要经过反复十几次淘洗,然后磨浆、压浆、搅拌,最后制成粉团。
接下来,我亲身体验了红油米粉的制作过程。在刘勇师傅的指导下,我参与了煮粉团、榨粉等环节。煮好的粉团冷却后,揉成圆柱体,放入榨粉机榨成细粉。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技艺的精湛和传承人的辛勤付出。下午,我见证了红油米粉的灵魂——红油的炼制过程。刘勇师傅告诉我,红油米粉正是以那一勺独特的红油跻身于非遗美食的行列之中。熬红油极其讲究慢工出细活,熬制一锅红油需要8个小时,火候、时间都十分讲究,油开锅后得小火慢慢熬制一段时间,色香味才能得以充分释放。看着那锅慢慢熬制的红油,我仿佛看到了全州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坚守。
傍晚时分,一碗热腾腾飘着香气的红油米粉终于制作完成了。榨出的细粉在温水中烫过,倒入碗中,盛一勺猪骨黄豆汤,浇上红油,撒上葱花,香气扑鼻。搅拌开色泽亮丽的红油,嗦一筷子红油米粉,再喝几口带有骨肉豆香的鲜汤,暖气瞬间包裹了全身。


在与刘师傅的交谈中,我深刻认识到全州红油米粉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更是我们民族传统技艺的体现。传承和推广红油米粉的制作技艺,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经济安全贡献力量。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念,也为我树立了牢固的国家安全观。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不断发扬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2023级本科生 王怡桢 来自单位:信息学院 责编:刘怡康 苏比努尔·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