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启新能,源创未来”劳动精神社会实践队队员 陈杰

发布时间:2025/01/31 20:12:57   点击:  

1月31日 星期五 晴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这座曾因山峦叠嶂而发展滞缓的黔北小城,如今正悄然经历着一场能源变革。作为土生土长的正安人,此次返乡调研让我深切感受到家乡在新能源应用中的蜕变。我的足迹沿着湘江河畔延伸,走访了多个自然村落,试图从能源视角解读乡村振兴的密码。

从煤油灯到万家灯火:电能的普惠革命。刚一进村,父亲指着屋檐下的太阳能路灯感慨:“你们这代人怕是没见过煤油灯吧?”上世纪80年代,村里仅靠一台柴油发电机供电,每晚供电两小时,灯光如萤火般微弱。而今,光伏板与电网双轨并行,即便是最偏远的吊脚楼也实现了24小时稳定供电。走访中发现,村民家中电磁炉、电暖器等设备普及率达92%,年用电量较五年前增长近3倍。“以前烧柴熏得眼泪直流,现在按键一按就能做饭!”印证了电能如何重塑乡村生活品质。

CC5E5

沼气池:循环经济的绿色引擎。在双河村,一座座覆膜式沼气池成为庭院标配。技术员小王向我演示了“畜禽粪便-沼气-有机肥”的闭环系统:每户养殖3头猪即可满足全家炊事用能,沼渣还可替代化肥用于茶园施肥。数据显示,沼气推广使户均年燃料支出减少1200元,化肥使用量下降40%。更令人欣喜的是,曾经污水横流的养殖区变得整洁有序,空气中再难寻见刺鼻的异味。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正是生态宜居理念的生动实践。

73848

水能开发:古老河流的新使命。沿湘江支流溯源而上,梯级开发的微型水电站如明珠散落。在龙塘沟电站,直径仅1.2米的涡轮机组却可满足三个村落的照明需求。水利局张工介绍:“我们采用‘枯水发电、丰水储能’的智能调控系统,既避免生态断流,又能实现年发电量18万千瓦时。”更值得关注的是“以电养水”模式——电站收益的30%用于河道清淤与植被修复,让清洁能源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CB0E2

暮色渐浓,湘江两岸新装的LED景观灯逐次点亮,勾勒出群山温柔的轮廓。这光影交织的画面,恰是传统乡村向现代文明转型的生动注脚。从2018年脱贫摘帽到2024年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正安用六年时间完成了能源结构的迭代升级。新能源不仅带来了厨房革命、环境改善,更催生出光伏维护员、沼气技术员等新职业,为乡村注入持续发展动能。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深知这场变革远未终结。当城市聚焦氢能、核聚变等前沿科技时,乡村更需要因地制宜的能源解决方案。或许未来,我们能在吊脚楼顶安装微风发电机,在梯田间布局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让每个村庄都成为自给自足的“微型能源生态系统”。这既是对先人“天人合一”智慧的传承,更是我们留给后代的最美乡村图景。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陈杰 来自单位:电气学院 责编:赵方方 苏比努尔·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