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5 18:13:57
点击:
2月15日下午,我怀着敬意走进福州市马尾区中国船政博物馆大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舰形建筑如两艘静泊的钢铁巨轮,在冬日的寒风中肃立,将我的思绪拉进那中国近代船政历史的沧桑与辉煌。在这里记载了中华民族向海图强、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我踏入这座承载着中国近代工业与海权觉醒的殿堂,试图在历史的褶皱中探寻国家安全的精神密码。
步入“船政工业厅”,锈迹斑斑的1867年法国造插床赫然在目。这台曾参与制造中国首艘蒸汽军舰的机器,齿轮间仍凝固着洋务运动的呐喊。展柜里泛黄的《船政奏议》抄本上,沈葆桢“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墨迹如刀刻斧凿。当多媒体沙盘亮起,1874年船政舰队驰援台湾抗击日寇的航线在闽台海域划出血色轨迹——那一刻我恍然惊觉:国家安全,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铁甲舰炮口指向的方位,是工业齿轮咬合时迸发的力量。
接下来的“船政教育厅”内,珍藏着泛黄的船政学堂毕业证书。1871届驾驶科学生严复的试卷上,微分方程与海战阵型图交织成特殊时代的知识图腾。展厅尽头的巨幅油画《甲午忠魂》前,邓世昌与“致远”舰官兵的遗物在射灯下泛着冷光。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这些平均年龄23岁的军官,用生命诠释了海军强则海权强的铁律。”窗外马尾港的汽笛声与历史涛声共鸣,让我懂得: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没有完整的国家安全。
在顶层“海军根基厅”,船政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模型与当代航母编队影像形成时空对话。全息投影中,左宗棠筹建船政的奏折化作金色篆字:“整顿海防,以固疆圉”。当指尖触碰互动屏调出南海岛礁建设实时画面时,我突然理解:从1869年“万年清”号蒸汽船下水,到今日辽宁舰犁波南海,船政精神始终是国家安全链条上的坚韧一环。当我们站在船政先贤的肩头眺望新时代的海平面,守护国家安全应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明自觉——就像马尾港的灯塔,既照亮历史航道,更指引着通向深蓝的征途。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吴孜彧 来自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责编:谢婷婷 朱若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