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环境计算机交叉实验设计课程参与者 焦钰轩

发布时间:2025/02/22 10:14:32   点击:  

2月22日 星期六 晴

下午,我早早来到教室,迎接四个小时的生命环境计算机交叉实验设计课程理论课。两位老师讲的各有千秋,我对人工智能这一部分的讲解情有独钟。

投影上的PPT轮番切换,从孙武的“智”到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从图灵机的机械纸带到深度学习的数据驱动,像一条蜿蜒的河,裹挟着人类几千年的思考。

最触动我的不是那些复杂的算法或术语,而是“智能”本身的定义。讲座里提到,孔子说“智者不惑”,孙武将“智”视为对形势的判断,而西方用形式逻辑将智慧拆解成符号与推理。东西方的智慧观像两条平行线,前者重境界,后者重结构。可到了现代,这两条线却拧成了一股绳——人工智能试图用机器的“结构”去逼近人类的“境界”。听着就令人敬畏。

讲到图灵测试时,老师问:“通过了测试的机器就真的有智能吗?”台下有人摇头。中文屋实验的比喻让我想到,人类的理解是否也只是一场精密的“查字典”游戏?我们背诵公式、记忆经验,是否也只是在庞大的“知识纸带”上寻找下一个指令?或许“智”的本质,不在于答案的准确性,而在于提问的勇气。

课间的小插曲很有趣。教授抛出一个帽子颜色的逻辑题,四个男生戴两黑两白帽子,谁先知道自己颜色?后排女生举手分析说后面的人没动静就能反推。她的思路清晰得像数学证明,我却听得云里雾里。机器大概能一秒算清所有可能,但人解出答案时的那种“啊,原来如此”的瞬间,大概永远无法变成代码。

课上,我们看了一段机器人视频:机械臂抓试管、调试剂,动作精准得让人发冷。想起小时候,我看到中医煎中药,手指在药材堆里轻轻一捻就知道分量。她总说“手感比秤准”,可这种“手感”要怎么教给机器?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楼群的玻璃幕墙染成金色。手机弹出新闻:某某大模型取得突破。我盯着屏幕发呆,想起一句话:“AI替代的不是人,而是人固化的工具性。”或许未来的“智”,不在于与机器竞赛,而在于找到人类独有的、无法被拆解成数据的那部分——比如在困惑中依然向前的固执,比如明知答案未必存在,仍愿提灯夜行的天真。

风起时,一片落叶擦过衣角,打了个旋儿,轻轻落地。


【作者:2024级本科生焦钰轩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王莉莉 梁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