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李静

发布时间:2025/03/06 20:54:01   点击:  

3月6日 星期四 晴

清晨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我像往常一样,早上8点半来到实验室准备开始今天的实验。然而,当我启动仪器时,迎接我的不是熟悉的嗡鸣声,而是刺耳的警报声。

我的心猛地一沉。这台价值数百万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是我们实验室的“镇室之宝”,承载着整个课题组的重要实验数据。我快速检查了仪器的状态显示屏,发现离子源压力异常升高,质量校准完全偏离。更糟糕的是,真空系统的读数在持续下降,这意味着可能有严重的漏气问题。

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排查故障。首先检查了进样系统,确认所有连接管路都完好无损。接着测试了分子泵和机械泵的工作状态,运转声音正常,但真空度始终无法达到工作标准。当我拆开离子源舱室时,一股刺鼻的有机溶剂气味扑面而来——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实验室里只剩下我翻动工具的声音。我小心翼翼地检查每一个密封圈,汗水顺着额头滑落,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擦拭,以免影响视线。当检查到离子聚焦透镜时,我发现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裂缝,这可能是导致漏气的罪魁祸首。

中午时分,实验室的同事们都去吃饭了,我却毫无食欲。我反复查阅仪器说明书和维修手册,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我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操作精密工具而有些发抖。更换离子聚焦透镜的过程异常艰难,必须在无尘环境下操作,我戴着双层手套,生怕留下指纹影响仪器性能。

下午三点,我终于完成了所有部件的更换和检查。重新启动仪器时,我的心跳得厉害。随着真空度缓慢上升,离子源压力逐渐恢复正常,质量校准曲线也回到了标准位置。当第一个质谱峰清晰地出现在显示屏上时,我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完全被汗水浸湿。

这次维修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不易。精密仪器需要我们以朋友的身份去对待、熟悉、了解它,每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收拾工具时,我注意到实验室的窗外,夕阳正将天空染成绚丽的橘红色。回到办公室,我将今天的维修过程详细记录在实验日志中。今天的经历,不仅让我对飞行时间质谱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热情。


【作者:博士研究生 李静 来自单位:环境研究院 责编:李子嵩 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