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08 20:48:38
点击:
文化传播学院有幸邀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连辑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在此之前,我对书法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书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连辑老师缓步走上讲台时,一缕短须垂落颌下,青衫布履衬着温润的目光,举手投足间既有长者的宽厚,透着文人特有的清矍,又不失亲和感。讲座一开始,连辑老师便开宗明义,“写字不一定是书法,但书法却一定是写字”,这样的阐述让我们对书法的定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平时的写字,无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习惯,它侧重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实用性。而书法,则是一种遵循着严格规矩和法度的艺术形式,它追求的是美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在艺术这个广阔的领域里,唯有书法是有着明确对错之分的,这种对错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汉字本身的规定性所确立的法规。书法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它不能逾越艺术的边界,更不能脱离文化的根基,每一笔、每一划都不仅仅是墨迹的渲染,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积淀。
在剖析书法的四个维度时,连辑老师以硬币为喻,生动地阐释了书法的多重属性。特别是他关于“实用与审美”的辩证关系讲解,连辑老师还指出,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尽管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键盘来敲击文字,但汉字那独特的结构美学并未因此而褪色,反而在潜移默化中继续影响着我们的视觉感知和审美偏好。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广告牌、餐厅菜单,竟也透露出书法的韵味和基因。无论是字体的选择,还是排版的布局,都无不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影响。原来,书法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房里的笔墨纸砚,它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书法的身影,它以一种无声却强有力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最让我触动的是连老师向我们科普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信息,原来,书法这一承载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在2009年就已经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2010年联合国为了纪念仓颉造字,特别设立了国际中文日。当连老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片,画面上是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他们正满怀热情地学习着书法,或握笔沉思,或挥毫泼墨。看到这些场景,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自豪感。书法,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无限魅力的艺术,正跨越国界、超越语言的障碍,逐步走向国际世界的大舞台。它不仅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和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在提到当前书法的保护现状时,连辑老师指出中国书法的核心任务并非一味地追求创新,而是保护、传承和再现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一观点解开了我之前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误区。我曾经以为,现在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进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连辑老师在谈及“创新”的口号时,特别提到了“吼书”等一些哗众取宠、形式化的现象,对此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指出,这些所谓的“创新”艺术形式,并没有在实质上得到真正的提升和进步,反而逐渐失去了它们原有的根基和灵魂,变得越来越表面化,仅仅成为了各种符号和元素的堆砌,失去了原有的深度和内涵。对于未来中国书法的传承,连老师指出,当代书法工作者应当有“两只手”,一只手伸向历史,一只手交给未来,将历史的手交给未来。我们应该以“补课”为主,解决文化断代问题,确保书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讲座的最后,连老师专门为我们威海校区提了四个字“日月玛迦”。这四个字不仅是对我们学校的深深祝福和期许,也是对我们每一位在场学子的激励。如此有幸能在这个周末聆听到连老师的精彩讲座,学习到书法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虽然以后我可能不从事书法行业,但是从书法中学到的智慧将是我成长过程中的财富。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张静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赵方方 梁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