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兰三月三”国风DIY手作体验者 李咨萱

发布时间:2025/03/16 21:34:53   点击:  

3月16日 星期日 晴

三月的风裹着暖阳,轻轻拂过山东大学的林荫道,也吹起了我对“芝兰三月三”传统文化季中“慧手匠心”国风DIY手作体验活动的无限期待。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大学生,我自然不会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争取到了仅有的名额。活动当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教室,古色古香的布置瞬间将我包围。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如潺潺流水,萦绕在耳畔;精心摆放的手作材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仿佛在召唤着我去探索。但我既无精湛技艺傍身,亦非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心中难免忐忑。然而,当指尖触到竹篾冰凉的纹理时,那份局促忽然消散了。

竹片在手中略显粗糙,却带着大自然的质朴与清新。我按照相关指导,将竹片进行编织,试图把它们编织成理想的形状。然而,这并非易事,每一次的穿插、每一次的弯折,都需要恰到好处的力度和精准的角度。有的边缘粗糙,划得手指生疼;有的在编织过程中突然断裂;有的则怎么也无法排列整齐。我的心情开始有些烦躁,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但当我看到周围同学们专注的神情和他们逐渐成形的作品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于是,我深吸一口气,调整心态,重新投入竹编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手法逐渐熟练起来。我精心地排列着竹片,一点点勾勒出心中的图案。看着竹编画在自己手中慢慢呈现出模样,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古老箴言,在无声中流淌。

活动尾声,夕阳为竹编画镀上一层金边。我的作品虽粗糙笨拙,但饱含心血,我倏然顿悟:非遗传承从不是复刻历史的标本,而是让古老技艺在当代人的掌心重新扎根发芽。那些歪斜的,松散的竹篾,何尝不是我们与传统文化对话时最真挚的印记?

归途之上,暮色渐沉。我想起《文心雕龙》中“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句子。或许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拘泥于形制之工整,而在于以赤子之心触摸历史的温度,令千年匠艺在时代更迭中焕发新生,构建契合当下语境的文明体系。正如传统技艺的延续,既需恪守核心精神,亦需在创新中寻找与当代价值的共鸣。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情感、审美和技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更应珍视这份瑰宝,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让它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李咨萱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谢婷婷 夏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