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6 22:20:50
点击:
怀着对历史的崇敬与好奇,作为山东大学校医院(卫生与健康服务中心)的青年党员,我们参与了焦家遗址与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的探访活动。这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溯源之旅,更是一场触动心灵的精神洗礼,让我们对山大考古人的坚守与热忱有了深刻感悟。
迎着晨光,我们首先看望了驻扎在焦家遗址的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师生。焦家遗址位于济南章丘区焦家村西约800米,面积达24万平方米,是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聚落遗址代表,入选了“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内有夯土城墙、护城壕沟、祭祀坑和大型墓葬等高等级设施,出土了玉钺、玉镯、白陶鬶等象征权力与礼制的器物。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居住形态研究的空白,更揭示了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在师生驻地,我们见到简易板房外整齐摆放着考古工具,室内陈列着标记清晰的陶片标本,几位学生正伏案整理探方记录。听他们讲述发掘历程时,那些攻坚克难的画面如在眼前:面对技术难题,团队通过三维扫描和3D建模等数字技术精准还原文物细节;在系统性发掘中,他们利用地层学与类型学方法,逐层剥离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正是这些严谨的学术实践,让5000多年前的聚落遗址重见天日,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深远根系。
走进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仿佛翻开一部镌刻着龙山文明的史书。展柜中薄如蛋壳的黑陶杯,印证着“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赞誉;夯筑城墙的剖面标本,展示了中国最早城邦的防御智慧。更令人动容的是展板背后的故事:从梁思永先生1930年首次发掘,到今日文德安教授等中外学者持续深耕,一代代考古人在田间地头拼合陶片、解读灰坑,将“教学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当看到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邾国故城等遗址接力奋斗的影像时,我们仿佛触摸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坚守——那是对文明基因的执着追寻,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无声诠释。
作为校医院的青年党员,此行让我们对“坚守”与“热忱”有了更深体悟。考古人在雨天里清理探方,在寒冬里逐层剥离文化堆积;而我们面对师生就诊高峰时,何尝不需要这样的专注与耐心?考古人坚守田野,传承历史;我们守护师生健康,同样责任重大。每一次耐心的问诊、每一个细致的护理操作,都关系着师生的健康与校园的和谐。
归程启动时,春日的阳光洒在焦家遗址的探方上,夯土城墙的肌理清晰可辨。五千年前,先民在此筑城兴邦;五千年后,考古人接力解读文明基因。作为新时代的山大人,我们愿以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为炬——在医疗岗位上,既做师生健康的“守门人”,更当文明传承的“接力者”。
【作者:工作人员 胡静 来自单位:校医院 责编:谢婷婷 夏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