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7 20:05:10
点击:
下午四点半,兴隆山校区实验楼633逐渐热闹起来,但是室内的气氛并不轻松。我握紧手中移动硬盘,掌心微微出汗。挑战杯答辩即将开始,这是我第一次答辩,更是我们团队两周努力的最终检验。
回顾赛前的这两周,从确定项目方向到完成计划书,每一天都充满挑战。五人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项目背景调研,有人专注于市场分析,而我要把握任务推进,做好任务分配,更要完成好项目的技术与原理部分。为理清技术逻辑,我们多次向研究生学姐请教,深夜的寝室里,我罩着遮光帘的桌前常亮着灯。最后一晚,为保证PPT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老师与学长为我们团队成员做最后的指导,让PPT的逻辑进一步完善,演示进一步美化。
思绪回到当下,前排团队的“堵挡一面”演示令人惊叹,醒目的重点内容与精准的数据让我产生压力同时心生赞叹。队友轻声提醒:“别忘了,我们用心打磨的项目也不差,况且我们才大一。”轮到我上台时,深吸一口气,点开赛前反复完善的PPT,拿起已经反复练习多遍的答辩稿,带来“em3d电磁仿真软件”这一项目。站在台上,我的心已然平静下来,五分钟很快,好在最后还是完整地将项目重点介绍完毕,那一刻我终于松了一口气,真诚地看着评委老师的眼睛,等待反馈。我想不论评价是好是坏,都是对我们努力的交代。
问辩环节,评委老师指出:“项目逻辑仍需进一步完善,但大一能做到这样已不容易。”另一评委建议:“多向高年级团队学习,打磨项目的可持续性。”这些评价让我既欣慰又清醒。我深知自己做的还不够,我也会将这些建议铭记在心。同时,他们的这些评价也是对我这段时间付出最好的认可。
走出实验楼时,月光为玻璃幕墙镀上银边。手机里弹出队友消息:“明年继续冲!”我的指导老师孙怀凤老师鼓励我说,此次比赛重在过程中的学习和对自身能力的锻炼。我忽然明白,这场答辩的意义不在输赢,而在让稚嫩的想法经风雨扎根。赛事的最后,我们团队取得了一个在客观看来不算优秀的排名,但是我们心里明白这只是一个起点,是成长路上一次风雨的洗礼。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姚天慧 来自单位:土建学院 责编:谢婷婷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