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2 20:00:08
点击: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的积累正如积水,唯有深厚,才能承载起梦想的巨轮。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渴望,我踏入校科技馆,开启这场充满惊喜与震撼的科技探秘之旅。
刚一进入科技馆,红外热辐射光谱特性与传输机理的展示区域便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快步走近。玻璃展柜里,精密的实验仪器和复杂的数据图表,承载着刘林华教授团队多年的心血。凑近细看,他们构建的多尺度辐射理论,如同搭建起一座连接微观与宏观世界的桥梁,创新的数值模拟方法则像是桥梁上的坚固基石,成功提升热辐射计算精度。
我不禁联想到,在那些无数个静谧的夜晚,实验室里灯火长明,科研人员们戴着厚重的眼镜,紧盯着仪器屏幕,反复核算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偏差。他们像是一群神秘的微观世界“捕光者”,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捕捉着红外辐射的微妙变化。这些成果应用于国防航天领域,为卫星穿上“智能外衣”,使其能敏锐感知宇宙环境;为飞行器打造“隐形护盾”,助力其突破大气层的重重考验。这不仅是对科学边界的拓展,更是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铸就坚不可摧的科技护盾,为探索浩瀚宇宙保驾护航。站在展板前,我深受触动,原来科研之路虽布满荆棘,但怀揣热爱便能一往无前。
带着对科研精神的深深敬意,我来到李术才院士团队的展示区。在隧道与地下工程的世界里,他们勇挑重担,直面突水突泥这一重大灾害难题,宛如英勇无畏的“地下先锋”。给隧道掘进机装上“火眼金睛”,绝非易事,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辛探索,是跨越重重技术壁垒的坚韧不拔。他们的理论、技术与装备体系,成功应用于众多重大工程,为地下工程建设撑起了坚固的“保护伞”,让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更加坚实可靠,也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的思绪飘到偏远山区,在那里,建设者们正使用李术才院士团队研发的技术,在坚硬的山体中开凿隧道。他们根据精准的地质预报,巧妙避开突水突泥的危险区域,用科技的力量征服自然险阻。曾经阻碍地区发展的大山,如今被一条条隧道贯穿,天堑变通途,为当地带来发展的希望。正是李术才院士团队的不懈努力,让交通网络不断延伸,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新高度。我不禁为他们的伟大成就赞叹,他们是无名的英雄,用智慧和汗水改写着祖国的地理版图。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走出科技馆,我的内心满是对山大科研团队的敬佩与赞叹。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胸怀家国的担当,在科技的高峰上不断攀登。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惧困难,勇于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努力追逐梦想,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绽放光彩,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宁锋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 责编:张穆楠 梁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