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面对面活动参加者 刘子真

发布时间:2025/03/22 21:56:00   点击:  

3月22日 星期六 晴

伴随着落日的余晖,我踏进中心校区青年会客厅的大门,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科技人文面对面系列活动,也是成仿吾英才班第五次课程:“器道之辩——Deepseek的技术突破与伦理界限”讲座。

会客厅里早已人头攒动,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也有慕名而来的其他学院的学生。讲座很快开始,主持人的简短引入后,魏晓珂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应用和反思。他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牢牢吸引住了会议厅的同学们,并利用贝叶斯公式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语言模型的机理。随后,他向我们展示了大模型学习范式统一等三个增长曲线特征,并指出通过情景学习、思维链学习和指令学习,大模型正成为全新的技术范式,将引领新一代的产业变革。在应用介绍中,大模型对于图片像素的类文本处理功能令我感到震撼,同时也不由得思考,在当下大模型时代潮流中,人类应当何去何从。讲座最后,魏老师用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目向我们举例,大模型也并非全知全能,甚至面对最简单的问题也会翻车!这让我们有了新的启发。

吴童立老师的演讲则是别开生面,没有利用ppt辅助,但是仍然靠丰富的学识和诙谐的语言抓住了同学们的心。他讲到利用Deepseek写论文的事情,表示大模型在检索文献和提供思路上有极大的优势,但如果是写一篇学术总结,就没有那么出色。一番话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在伦理界限问题上,吴老师总结了创作版权甚至家庭危机等六个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人的一切情感和主观意识可以被抽象成函数编写成代码,将未来的教育变为对代码的丰富和微调,那么人工智能是不是真的可以取代人类呢?我的自我本我又该如何去找寻呢?

讲座已然接近尾声,可是对于科技和人文的思考却永无止息。技术是“器”,是工具,是手段;而人文是“道”,是初心,是目的。“器道之辩”不仅是一场关于技术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于人性的反思。我们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技术存在的意义——它应当服务于人,而不是凌驾于人。正如讲座中所言,Deepseek的算法再强大,也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道德与创造力。技术可以改变世界,但唯有坚守伦理与人文,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愿我们在这场“器道之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刘子真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动学院 责编:谢婷婷 韩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