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3 22:54:45
点击:
春日的序章被山大的玉兰香轻轻掀开,海棠影在教学楼的红墙上摇曳。今天是《生涯发展:学业与职业目标养成》理论课结课的日子。
记得刚刚进入大一时,我对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职业前景并不清晰,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没有明确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成为了我人生中第一场真正的“自我对话”。备赛过程中,我不断追问自己:“你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阅读到马克思在17岁写下的高中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想,我找到了方向,在职业目标一栏写下了“援疆思政教师”。
然而在决赛答辩现场,评委老师的提问直指职业规划的深层矛盾:“如何说服父母支持你远离家乡?”“在边疆地区,你该如何应对语言文字不通、风俗习惯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剥开理想的表层,暴露出我认知的盲区——既未系统研究过边疆教育的特殊性,也缺乏与父母沟通职业选择的意识。各位优秀学长学姐清晰的职业规划与丰富的实践经历,更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这场赛事的意义,不在于证书或名次,而在于教会我:真正的职业选择必须跨越浪漫想象,既要考量个人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也要直面家庭、文化、环境等多重现实变量的博弈。要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精进自身,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理想迈进。
课堂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山东大学AI生涯发展助手“山小芽”,我迫不及待地进行了尝试,切身体会到了人工智能技术拥抱生涯发展指导的先进性。山小芽根据我的兴趣和目标,生成了专属个人卡片,并通过智能算法精准筛选,为我匹配了专家库内的专家导师。在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向老师提出了如何提升作为援疆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问题,老师结合山东大学校内资源,提出了参与爱心支教、社会实践等提升综合技能的途径。我也利用寒假,将老师提供的发展建议付诸实践,收获满满。
课堂上,老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为基点,带我们拆解“人生可能性”:从高校思政教师到基层公务员,从理论研究者到新媒体传播者,从国际组织到乡村振兴一线……当历届学长学姐的职业路径图谱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忽然意识到,人生并非单行道,而是一片需要主动开垦的原野。课程中关于“动态调整生涯目标”的讨论更让我明白,职业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蓝图,而是伴随成长的持续对话。
课堂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课程—平台—大赛”三位一体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新模式,旨在不断提升低年级学生规划能力和高年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刚刚结束的山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学校获得11金1银的好成绩,这也激励着我循着学长学姐的足迹,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久久为功。我想明年大赛的赛场上,我会再次站在那个探索自己与未来的舞台。
三月的山大校园春意盎然。我知道,此刻新疆的胡杨林也正迸发着坚韧的生命力。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站在天山脚下的讲台上,对学生们讲述这段从迷茫到坚定的成长故事——而故事的起点,永远镌刻着山大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精神品格。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刘晓澄 来自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谢婷婷 夏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