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9 20:50:31
点击:
暮春时节的蒙阴县,山桃初谢,溪水渐暖。作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代表,前天,我跟随学院师生团队踏上这片红色热土,这里也是我的家乡——临沂。开启了为期两天的校地合作实践。坐在驶向岱崮地貌深处的中巴车上,望着窗外层叠的梯田,我在想:“蒙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县城?”

上午,校地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如期举行。当红色绸布从鎏金牌匾上滑落时,相机快门声与掌声交织成特殊的和弦。孙宜山书记与王元超副书记握手的瞬间,两双手掌交叠处,仿佛架起一座连接理论殿堂与田间地头的桥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蒙阴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新闻人践行‘四力’的广阔舞台。”孙书记在揭幕仪式上的发言,是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对包括我在内的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的严格要求。新闻传播学子要助力省域内传播事业的发展,用知识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下午的专题报告会堪称学术理论与县域实践的精彩碰撞。臧丽娜教授作为乡村品牌建设、文旅规划的专家,以简单的“tao在蒙阴”为蒙阴文旅发展提出了建议,桃花盎然,淘气放松,逃离喧嚣,与蒙阴的禀赋不谋而合。吕晓峰博士为蒙阴县工作人员讲解媒体发展的历程,舆论工作的关键,参会人员向吕老师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吕老师一一作答。

昨天,我们跟随牛庆花劳模走过她经营的电商仓库。看着印有“孟良崮”地理标志的包裹即将发往全国,我意识到,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传播理论,更在见证一场静默的革命——当大学生参与到农村电商,教授为村播撰写短视频脚本,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耕读传家”?
返程时,夕阳为岱崮地貌镀上金边。我读懂了这次实践的特殊意义:校地合作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输送,而是共同构建着中国县域现代化的传播密码。当我们在直播间调试设备,在报告厅碰撞思想,在校园里播撒媒介素养的种子,其实都在参与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法论”。这份融合着泥土气息与学术理想的特殊体验,或许正是新时代新闻人最好的成长礼。
【作者:2024级本科生 远泳棋 来自单位: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谢婷婷 王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