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4 20:28:04
点击:
当人们谈及中国水电装备从跟跑到领跑的壮丽跨越,覃大清的名字总会自然而然地被提及。作为哈电集团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攻克三峡机组“水力癌症”难题、打造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珠峰”,用数十年光阴将“豁出一辈子也值”的誓言锻造成大国重器。今天的报告会上,这位“国家卓越工程师”用其特有的质朴语言,讲述了他与水力机械相伴三十八年的故事,让我对“科技报国”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十年浇灌,终见树影婆娑。当覃老师提及“技术储备十年”时,我突然有些感慨。覃老师的十年,恰似一面镜子,照见科研路上必经的“寂寞群山”。他带领团队用十年完成技术储备,这让我想起自己实验数据与预期不符时的急躁。“科研就像种树,前九年浇水施肥,第十年才能看见树苗破土。”现在的我总想着快出成果,却忽视了基础研究的价值。电脑里一点点改进的仿真模型、工厂里那台调试了半年的试验台,或许就是我的“小树苗”,需要更多耐心培育。
接过使命的火种,方知传承之重。作为青年党员,听到覃老师“既要扛技术大旗,也要做传承纽带”的理念,我开始深思。覃老师将党支部作为攻关团队的核心,带领年轻人深入现场分析故障,这种将党性融入专业的精神令我惭愧。平日里我说起“核心技术突破”,但上周对竞赛团队里本科生遇到的难题却没有深入研究。对照覃老师培养三十多位技术骨干的事迹,我真正理解了“传承也是科研”的含义——真正的技术突破,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
让齿轮转动人间烟火,才是工科人的浪漫。“用中医思维给机器看病”的案例让我耳目一新,覃老师将“系统调理”理念融入机械诊断,这种学科交叉的创新启发了我对专业的认知。作为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我不经意间自己局限在图纸和公式里,却忘了工程技术的终点应该是服务社会。下次去到工厂时,我会带着新视角:如何让现在所做的研究,真正转化为企业和工程项目中切实可用的技术?
报告结束后,我心里也曾想,也许此生很难达到覃老师的高度。但我想起他初入行时,也只是一个在车间记录机器声响的实习生。所谓榜样,不应是让人仰望的星辰,而是告诉我们:每个工科人都是江河里的一滴水,或滋润田野,或推动轮机,只要朝着需要我们的方向流动,就是有价值的奔赴。
合上笔记本走向实验室,我知道今晚又将与试验台相伴。但这次,我明白每一次调试都不是无用功——那些跳动的数据曲线里,或许就藏着让国产设备更耐用、让中国工程更安全的答案。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王帅杰 来自单位: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责编:谢婷婷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