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IV创新实训项目参加者 姜博洋

发布时间:2025/04/21 19:35:29   点击:  

4月21日 星期一 小雨

清晨的实训车间里漂浮着金属特有的冷冽气息,当我的手指触碰到那台C616-1型普通车床斑驳的铸铁外壳时,掌纹间传来粗粝的触感。这是1973年从山东工学院实习工厂走出来的“老兵”,墨绿色的漆面早已褪成青灰色,但床身上的黑色铭牌依然清晰可见。五十载春秋更迭,这台与我父亲年纪相当的机器,此刻正静默地等待着新学徒。

三周前在钳工车间磨制锤头的记忆犹新。砂轮机飞旋的火星中,我的第一件作品带着毛刺诞生。虎钳夹着45号钢坯料,三棱锉、半圆锉轮番上阵,掌心的水泡磨破又愈合,才换来那个六棱柱状的锤头。而今天,当看到工作台上静静躺着的φ25mm圆钢坯料,我知道这段银白色的金属将在老车床的切削中蜕变成锤柄。

"注意顶尖要对准尾座中心线。"老师带着我将200mm长的圆钢装夹在卡盘与顶尖之间。工训中心的老师傅总能用最朴实的语言拆解复杂的工序。随着他转动进给箱手柄,车床主轴发出低沉的嗡鸣。

初次车端面的体验令人屏息。当硬质合金刀尖触碰到旋转的工件时,银亮的切屑如初春柳絮般飘落。我紧盯着刻度盘,0.5mm的背吃刀量让刀架缓缓推进,金属剥离的嘶鸣声里,原本粗糙的断面逐渐显露出镜面般的光泽。张师傅突然按住我的手:“停!”原来刀尖已抵近中心,他指着断面中央微凸的圆点说:“这就是工艺基准,就像大厦的地基。”进阶到车削外圆时,老车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精准。横滑板刻度盘每格0.02mm的精细控制,让直径从25mm一路缩减至18mm,游标卡尺量出的公差始终在±0.05mm内跳动。

最令人屏息的时刻落在攻螺纹的工序上。不同于现代数控车床的自动走刀,这台老车床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位沉稳的守护者——它用三爪卡盘稳稳叼住锤柄毛坯,尾座顶尖轻轻抵住丝锥柄端的中心孔,为手工攻丝筑起一道垂直的基准线。我从工具盒中取出M10丝锥。“手要稳,心要静,眼随丝锥走。”老师傅的叮嘱在耳畔响起。我将丝锥头部对准工件端面预车出的引导孔,左手扶正,右手缓缓扳动铰杠。第一圈总是艰涩的,老车床此时显露出它温柔的一面——尾座顶尖的弹性压力让丝锥始终垂直于轴线,卡盘每转过30度便反向回退半圈,将断裂丝锥的风险悄悄化解。

夕阳斜照进车间时,我的锤柄终于成型。将锤头与锤柄旋合,在螺纹咬合中合二为一。张师傅掏出游标卡尺仔细测量后,在实训手册上郑重签下“合格”。

回望老车床,斑驳的铭牌在暮色中泛着微光。这尊沉默的钢铁导师不仅教会我切削三要素(转速、进给、吃刀量),更让我触摸到工业精神的温度——在那个没有数控系统的年代,前辈们正是用这样的机器,在0.02毫米的精度间隙里,筑起现代制造业的基石。此刻终于懂得,为什么实训手册扉页上印着“机械是凝固的时光”,而KAPIV创新项目需要的,正是这种将创意熔铸于毫厘之间的工匠魂。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姜博洋 来自单位:机械学院 责编:谢婷婷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