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4 21:25:24
点击:
山东省铁路建设起步早,运营里程居全国前列。胶济铁路建成通车后,沿线留存了众多铁路设施、建筑等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山东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2024年5月,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为深入胶济铁路的文物普查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山东大学开展胶济铁路专项调查。专项调查期间,山东大学胶济铁路专项调查队以胶济铁路为轴线,贯穿济南、青岛、潍坊、淄博4个地级市,涵盖12处站点,取得多处新发现,并创新出胶济铁路调查新方法。
昨天,胶济铁路专题调查进入尾声。调查队员们在潍坊市坊子区展开调查,作为调查队中的外业调查人员,我结合内业队员在青岛校区后方整理的线索材料以及先前调查资料——300多GB的照片材料、2000多处坐标点、数十份调查,制定了调查计划。
这些材料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胶济铁路调查队仅两个月的调查成果,一处处遗址点见证着胶济铁路从建成到使用到兴盛的历程,亲历了时代的变化,目睹了山东近现代工业的兴起。最终根据和赵祎萌队员提供的重要线索,我选定潍坊市奎文区大圩河附近作为重点调查区域。伴着夜色,我收拾好无人机、相机、竖杆比例尺、手铲等发掘工具,带着期待与担忧——期待着明日的新发现,也担忧再一次跑空——进入梦乡。

今日一早,看着清晨的太阳在天边慢慢升起,微风徐徐,我感叹天公作美,是个跑田野调查的好天气。队员们陆陆续续上车,我心中默念一声:“出发!”便驱车前往调查区域。
到了调查区域内,我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新建的楼房掩映着电气化铁路线,高速公路在楼房后穿插而过……种种证据表明此区域已经经过了高度开发,老站房及其附属建筑是否还存在、是否被破坏、被破坏了还遗存多少,种种疑虑在我和队员头上蒙上了一层阴云。

我们飞起无人机,在附近进行高空瞭望调查,无人机在楼房之间穿梭,寻找着过去的只言片语。一间又一间,一栋又一栋,始终找不到任何线索。一位老人走过来用方言问我们:“你们在干什么啊?”我们回答:“我们在找大圩河老站房。”“老站房啊,早拆了。”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顿时间让我们失去了调查的热情。

可是我们不打算放弃,尽管站房消失了,跟站房相关的护路工宿舍呢?站长办公室呢?水塔呢?我们根据之前的经验,老火车站一定是伴生着诸多功能性建筑,形成小区域建筑群。我们没有气馁,反而更加精细地进行搜集。突然,我们发现了一片树林,里面的红瓦黄墙点亮了我们的希望。我们满怀期望飞奔向怀疑点。

果然没错,红色带有铭文的德式瓦片、精致的拉毛墙、蘑菇石墙基……一栋典型的德式建筑映入眼帘。经过口碑调查发现,这是一栋德国修建胶济铁路时期的护路工办公室,根据建造工艺以及材质,我们还发现旁边还有非常少见的德建锅炉。
这一天我们不仅发现了德建大圩河站护路工办公室,还发现了大圩河站涵洞、大圩河铁路大桥、大圩河站德式民居、日式民居——收获满满。
每一天的调查都如同“开盲盒”,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新发现,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新发现;我们担忧着跑空,更担忧遗迹被破坏。但是我们依旧怀着热忱的期望,让胶济铁路的历史通过文物重新浮现在人的眼前,让人们真正看到、触摸到中国近代反抗殖民的历史、走向工业化的历史,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葛祥宏 来自单位:文化遗产研究院 责编:谢婷婷 温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