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博物馆参观者 卫柏同

发布时间:2025/05/02 19:14:47   点击:  

5月2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风和日丽,校园里鸟语花香,四处欢声笑语。在成德大道上走着,看到一位女同学于活动摊位旁停下脚步,我也好奇地凑了上去。原来是山大主题邮局举办的“邂逅五一,寻迹山大”活动:分别在齐园餐厅、山东大学博物馆、邮局处于一张明信片上盖下心形印章,集齐印章组成一片四叶草形状图案,便可领取一份手绘地图。我极想把深厚的感情寄托在地图上,便乘电梯来到知新楼27层——山东大学博物馆处。

来到博物馆门口,迎面而来的浮雕展现出山大学者的求索之路,我心有所动,情不自禁进去参观。

在博物馆里,见到许多“耳朵熟悉,眼睛陌生”的镇馆之宝,如青铜列鼎、青铜方座鸟柱、鹿肩胛骨、蛋壳陶高柄杯等。通过聆听讲解,了解到蛋壳陶高柄杯的黑色并不是陶土颜色,而是烧制过程中在火中加水产生炭黑附着在陶土表面形成的。看到白陶,便想起考古化学课上,苑世领教授讲“有吸水性的称陶,无吸水性的称瓷”,不由得嘴角上翘。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幅画、一段铭文,两个相似的青铜器。

画是高凤翰的画作。题诗为:“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阿翁拾来插莲供,常结莲房碗大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校学者韩连琪在青岛一家古玩店发现了此画,根据题记及画作上陶器形状,韩先生判断胶州可能存在龙山文化遗址,后果然在三里河村发现。我在陶鬶及相关介绍前驻足良久,仰慕学者风骨,感慨这段佳话。

铭文是青铜簠上的铭文。介绍称铜簠内顶部与底部有对文铭文,铭文为:“邿召乍为其旅簠,用实旅梁,用飤诸母诸兄,使爰宝母又疆。”我用Deepseek翻译了一下,为:“邿国贵族召铸造此件祭祀礼簠,用以盛装精制祭米,供奉诸位母辈与兄长神灵,祈愿先母在天之灵护佑,使国运昌盛无疆。”目光在青铜簠与手机间游走,我瞬间体会到古代技术与现代科技的交融。

我先是在一个方壶面前端详良久,透过青绿的铜锈欣赏古朴的纹饰,畅想它的制作与用途,感慨它的珍贵,一转身,发现它竟还有“双胞胎兄弟”——另一个青铜方壶。一个青铜方壶的对称之美令人心折,两个青铜方壶的彼此对称令人叹为观止。

在博物馆出口,陈列着山大学者发掘时使用的物品,见证着山大学者研究时态度的认真。无论是油印报纸一笔一画,还是工作日记的一行一页,都启发我要学习前辈做学问的精神,要求真求实。

时间流逝,文明却越发厚重。迈着轻轻的脚步,带着大大的收获,我从出口离开时仍在回味古代的智慧和现代的求索。


【作者:2021级本科生 卫柏同 来自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责编:贾富康 王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