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2 18:34:40
点击:
作为山东大学“花饽乡遇”调研团的一员,我怀着满心的期待走进了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龙潘石食品店,与店主刘翠霞展开了一场关于文登花饽饽非遗文化的对话。
文登的暑气裹着麦香漫过街道,寻到龙蟠石大饽饽店时,最先入眼的是阶前蓬勃的生机。灰调建筑前,石阶两侧的陶盆里,薄荷攒着绿浪,月季绽出粉白,更有趣的是几株倭瓜藤顺着矮墙攀援,青嫩的小南瓜藏在叶间探头,葫芦架下还垂着两个毛茸茸的青皮葫芦。玻璃门上贴着憨态可掬的饽饽贴纸,红底白字的“龙蟠石大饽饽”招牌,被这瓜果花草簇拥着,活像从田园里“长”出来的铺子。推开门时,檐角风铃叮当,灶间热气混着饽饽香气一起涌来,案板上的面团泛着温润的光。刘翠霞系着蓝布围裙从操作台后探出身,鬓角的白发被蒸汽熏得微卷:“快来快来,欢迎你们参观。”
刘翠霞将昆嵛山泉调制的面团反复揉揣,面团在她掌心渐渐变得柔韧光滑。她拿起剪刀、梳子等简单工具,开始塑造纹样。只见她十指翻飞,不多时,一团普通的面胚就化作腾云驾雾的祥龙,龙身蜿蜒流畅,龙须纤细灵动。“每一片龙鳞都得用心雕琢,”她拈起竹剪,小心翼翼地在龙脊上剪出鳞片,“力度稍重,鳞片就会断裂;力度太轻,又显不出立体感。只有经年累月的练习,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尽管制作过程繁复,但刘翠霞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精益求精。一个精美的龙形饽饽,从揉面、塑形到蒸制,往往需要耗费数小时。也正因这份匠心,订单纷至沓来。
她的工作台深处,枣木雕的鱼形模具已磨出琥珀色包浆,相邻的塑料模具则尤其新亮。刘翠霞将面团分别压入:“老模子有呼吸,你看这鱼尾纹路像活水波动;新模子精准,鱼鳞片片分明。”发扬花饽饽文化无疑要与时俱进。她领我参观架子上琳琅的新创:专为儿童设计的“小刺猬”豆沙包,以菠菜汁染出通身青绿;为年轻人口味研制的低糖“紫薯祥云”,薯泥清甜如含山岚;更有一组“八仙过海”套件,仙人衣袂以各色果蔬汁勾勒,绚烂如将神话端上了百姓餐桌。
暮色浸染工坊时,我们即将告别,刘翠霞将她亲手做的一个锦鲤饽饽放入我掌心。鱼身纹路平整,鱼尾留着竹刀削出的灵动弧度。“这一个个饽饽,承载的是祖辈的智慧,也是我一生的坚守。”她的目光坚定而温柔。
归途上灯火如星,怀中的锦鲤在月光下流转光泽。当非遗智慧融入现代肌理,那些沉淀在面粉里的山海之魂,终将在千万人的舌尖上重生。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程雪斐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谢婷婷 王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