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绿领未来”暑期项目参与者 王凯

发布时间:2025/07/04 19:20:22   点击:  

7月4日 星期五 晴

今天,奥尔良暑期学校第一周课程进入尾声。晨光熹微中,我怀着求知之心走进教室,开启当日学术讲座的学习。

上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里昂催化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欧洲科学院院士Christian GEORGE教授带来“Stratospheric Ozone”讲座。他以严谨逻辑展开讲解:平流层臭氧由氧气经紫外线光解生成,Chapman循环阐释其生成与消耗机制,但实际观测臭氧量比理论预测少。他特别指出,1928年发明的CFCs(氟氯烃)因广泛使用释放氯原子,成为臭氧“破坏者”;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证实,极地平流层云与极涡会加速氯原子对臭氧的催化分解。这让我联想到本校环境学科的大气研究基础,不同地域的学术阐释在知识本质上相通,宛如百川归海,深化了我对大气化学奥秘的认知。课程结束后,我与团队成员向教授赠送致谢贺卡,介绍团队成员并合影留念。

随后,Adrien GANDOLFI讲授“Tropospheric chemistry, ozone (O3) production and the role of nitrous acid (HONO). Concepts of photochemistry and multiphase reactivity at interfaces (soil and aerosol)”,将臭氧生成机制、挥发性有机物光化学过程等课本中的抽象理论,结合实际大气环境剖析,使其变得具象。这引发我思考:未来若从事大气污染研究,融入今日所学理论或能催生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也更深刻认识到基础理论是科研的根基。

午后,Max MCGILLEN的“The photochemistry of organic molecules in the atmosphere: measuring and parameterizing the kinetics of these reactions”讲座聚焦有机分子光化学反应动力学测量与参数化。我尝试将其与校内实验分析手段关联,虽存疑窦,但知识交融带来的启发如微光破暗,指引探索方向。Jean-Jacques RAMEIX与Valery CABRÉRE教授介绍的光学计数器应用和平流层气球观测技术,为大气研究打开新视角,让我看到奇妙观测手段背后科研工作者对真理的执着。

学术之路大抵如此,在未知与已知的边界反复试探,方能拓宽认知深度;知识本就无界,无论身处山大课堂,还是奥尔良的研修场域,唯有沉心钻研、思辨求索,方能在学术征途上稳步前行。

经过这段时间的交流学习,我必将所学精华带回山大,与师友共享这份知识馈赠。也盼未来再有这般契机,让自己在环境科学的漫漫征途中,以更丰盈的学识,踏实丈量前行的每一步。


【作者:2023级本科生 王凯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贾富康 霍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