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1 20:30:05
点击:
今天,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和龙信社区的居民朋友们一起,走进“素手缠花,指尖风华”的世界,用指尖去触碰穿越时光的丝线,唤醒沉睡的蝶翼。孩子们像一群好奇的小麻雀,小脑袋挨在一起,兴奋地低语,明亮的眼睛里盛满了对未知的探求;后排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则安静地坐着,眼神里沉淀着对传统技艺的敬重与向往。
带队的同学站在台前,动态的演示与古朴的图谱交织,为我们徐徐展开缠花的历史长卷。“你们看,”她指尖轻点屏幕,“从明代宫廷女子鬓边的‘鬓头花’,到如今我们手中的蝴蝶,核心从未改变——‘铜丝为骨,蚕丝为肉’。”屏幕上,那以丝线缠绕而成的蝴蝶,轻盈灵动,仿佛下一刻就要振翅而飞。张老师的话语更深一层:“这小小的缠花蝶,不仅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更暗含着‘破茧成蝶’的蜕变哲思,每一道缠绕,都是生命的重塑。”我的心弦被轻轻拨动,这方寸之间的丝线,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生命寓意。

讲解结束,材料分发到手。柔软的蚕丝线、柔韧的铜丝、小巧的剪刀……一场指尖的“破茧”之旅正式开始。然而,理想中的轻盈蝶翼,在现实中却成了不小的挑战。那看似温顺的铜丝,拗折起来却极需巧劲——力道稍重,它便“宁折不弯”;稍一松懈,期待的蝶形便松散无形。光滑的蚕丝线更像调皮的精灵,在指尖稍不留神就滑脱松散,均匀施力、紧密压线,成了第一道需要跨越的门槛。
很快,困惑的低语在活动室响起,尤其是一些初次尝试的孩子,面对“脱线”的丝线,小脸上写满了沮丧。我们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化身“流动课堂”。我走到一个紧锁眉头的小女孩身边,俯下身,轻声说:“来,试试‘捻线压尾法’。”我轻轻捏起她的丝线,拇指与食指精准捻搓线头,指甲稳稳压住线尾,“看,这样起头就牢了。”慢慢地,她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原本散乱的丝线,开始服帖地在铜丝骨架上层层缠绕,一点、一点,色彩斑斓的轮廓,竟真的在那稚嫩的指尖下,在银针的牵引中,渐渐清晰、舒展,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破茧”的微光。
进入组合阶段,活动室里的氛围变得更加专注而热烈。我穿梭其间,耳边是此起彼伏的童声:“老师,这样缠对吗?”“奶奶,您看我这个花瓣压得够紧吗?”回应他们的是耐心的解答和赞许的笑容。
终于,零散的花瓣、叶片,在巧思与协作中完成了最后的“化蝶”。孩子们灵巧地将单瓣花片组合成小巧精致的主体,童趣盎然;银发组的叔叔阿姨们则大显身手,运用层叠堆砌的技法,编织出饱满立体的复瓣花簇,雍容大气。展台上,一朵朵“牡丹”灼灼盛放,这哪里是手工?分明是凝结了专注、协作与热爱的小小艺术品。
看着大家互相展示作品时眼中闪烁的自豪光芒,听着一位白发老奶奶轻轻抚摸着她的缠花,感慨道:“以前只在电视里看,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也能亲手‘缠’出一个春天来。这老手艺,真是活起来了。”我的心湖被暖流充盈。作为志愿者,我参与、见证、协助了这一切。缠花,这门古老的指尖技艺,此刻在我心中,已远非一项工艺。
活动结束时,阳光依旧明媚。我望着仍在兴致勃勃交流的居民,看着那些承载着心意与时光的缠花作品,仿佛看到无数颗热爱传统的种子,已在这方小小的社区沃土中悄然播下。我知道,今日指尖缠绕的丝线,终将牵引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破茧成蝶的未来。
【作者:2024级本科生 袁雨婷 来自单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蒋晓涵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