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联合云南研究院实践团队成员 杨梓

发布时间:2025/07/12 20:10:47   点击:  

7月12日 星期六 晴

当滇中新区的晨光透过车窗洒在笔记本上时,我知道这场关于“智慧云岭 链接云海”的产业探秘之旅,注定会在青春记忆里刻下深刻印记。作为山东大学联合云南研究院实践团队的一员,今天我们深入三家特色企业,在车间的机器嗡鸣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间,读懂了这片土地上产业升级的生动密码。

走进国药集团昆明血液制品有限公司的那一刻,智能化车间的蓝光让我想起课本里“产教融合”的案例。2018年落户这里的企业,用四年时间填补了云南血液制品产业的空白——2022年试生产成功时,那些国际前沿的设备就像沉默的卫士,守护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安全线。

“为什么选择滇中新区?” 面对我们的提问,负责人指着窗外的园区规划图笑了:“这里的区位优势和招商政策,就像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成长土壤。”后来才明白,这种“企业选新区,新区靠企业”的双向赋能,是政企协同的最佳注解。当看到全自动生产线将血浆分离成多种制品时,突然懂得课本里“国家战略安全”四个字,藏在每一个精准运行的仪器里。

在康乐卫士的研发楼里,白大褂与离心机构成的画面,比任何课堂都更鲜活。负责人带着我们穿过GMP生产车间时,无菌环境里的空气都仿佛带着严谨的味道。“看,那就是我们的九价HPV疫苗研发线,正在冲刺上市许可申请。”顺着他指的方向,精密仪器闪烁的绿灯像极了科研路上的希望信号。

聊起发展历程,企业的人总说离不开新区的“全链条护航”:土地优先给、研发钱专款、税收有优惠。在实验室看到那些记录着临床试验数据的表格时,突然懂得“创新驱动”不是抽象的词——它是科研人员凌晨三点的灯光,是政策托举的航向,更是青年一代该有的攻坚姿态。

云南冷萃科技的车间颠覆了我对咖啡的所有想象。咖啡豆在- 40℃的冷冻干燥设备里“冬眠”,再被第三代智能萃取设备唤醒时,竟能锁住全部香气——这分明是在进行一场味觉的科学实验。

跟着生产线走,物联网监控屏上跳动的参数让我想起专业课的传感器知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技术。” 工程师骄傲地说。看着咖啡粉变成冻干块的瞬间,突然明白“传统产业升级”的意思:不是丢掉老本行,而是用科技给老手艺插上翅膀。就像云南的咖啡豆,终于借着冷萃技术,从山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夕阳西下时,笔记本已经记满了三页。今天的所见所闻比任何报告都更有说服力:生物医药的创新突破、传统产业的科技转身,还有政企之间那种默契的“双向奔赴”,都在诉说滇中新区的产业升级密码。或许这就是实践的意义——让我们在课本之外看见真实的中国,在青春之时埋下服务地方的种子。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杨梓 来自单位:经济学院 责编:蒋晓涵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