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6 19:16:19
点击:
踩着暮光走进杨子荣纪念馆时,馆前的英雄雕像正映着朝阳。作为山东大学“红笔绘初心,声动新时代”实践队的一员,今天我要在家乡的土地上,完成一场与英雄的对话。
剿匪装备展区的玻璃柜里,马步枪的锈迹像凝固的时光。我俯身记下枪身的磨损痕迹,讲解员说这是杨子荣在林海雪原剿匪时用过的武器。指尖隔着玻璃划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忽然想起课本里“穿林海,跨雪原”的唱词,原来英雄的故事就藏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物件里。

转到生活用品展区,一件打满补丁的棉袄让我停住脚步。布料已经泛白,领口磨得发亮,讲解员说这是他参军前穿的。“那时日子苦,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好几年。”守馆的王大爷在旁念叨,“可他总说,再苦也不能让老百姓受委屈。”这句话让我鼻尖一酸,忽然觉得英雄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
在文献室翻查资料时,泛黄的电报复印件上,“急寻剿匪英雄杨子荣籍贯亲属”的字迹仍清晰可辨,旁边叠放着各地寄来的协查信件,有的信纸边缘已经脆化,却密密麻麻写满了线索排查记录。当翻到“确认杨子荣为山东牟平人”那页时,我的心脏也猛地一跳——原来英雄和我是同样的家乡。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寻找,让“无名英雄”终于找回了名字与故乡,也让我们今天能循着这些痕迹,触摸到英雄真实的人生轨迹。
暮色渐浓时,我在笔记本上画下那杆马步枪。原来革命文物从不是冰冷的展品,它们是英雄走过的路,是未曾褪色的初心。杨子荣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它是面对困境时的无畏担当,是扎根人民的深厚情怀,更是穿透时代的精神火炬。今天,我们寻访文物、挖掘历史,正是要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成为照亮前路的力量,让“向英雄学习”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常慕琳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王一晗 周末】